今天是
天气预报:
船渡灯笼照四方
【发布日期:2010-09-26】 【来源:本站】 【阅读:次】

船渡,顾名思义是渡口地方,位于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天马晴岚”的阳面,在笏石镇珠坑村境内,是古时沿海往返“小上海”涵江的渡船之地。因地处兴化平原的东南端,村中河渠纵横,海沟延伸,马路交错,是昔日连接着“界外”与平原、陆路与海上的交通要道,山里的毛竹、杉木、山药通过此地销往广袤的沿海地区。久而久之,这里杉木和竹制品加工和出售便形成了产业,最具盛名的是灯笼的制作。
说起船渡灯笼产业的兴起,其中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据说明代倭寇被戚继光军队逐出我国东南沿海后,秀屿生产得以恢复,百业待兴。重新迁入“界外头”——船渡渡口边居住有黄姓和刘姓。由于倭寇刚被逐海外不久,居民需要休养生息,官府出台安抚百姓的政策,鼓励民间和谐共居,两姓人家也和睦相处,从涵江迁入、擅长于编织灯笼的刘姓人家,无私地把手艺传授于黄姓邻居和后来相继迁入的其他族氏。从此,刘姓人家不但自家编制灯笼的同时,还从涵江或古称广业里(现指涵江区白沙、庄边、大洋及仙游游洋)贩运各种灯笼用竹卖给村中的其他人家,使灯笼编织业在该村得以传承下来,并发展成以灯笼制作为主的产业链。
灯笼用料主要来自竹和木头(底座用杉木)。篓竹、毛竹、玻璃竹、夏竹、贵竹等,都可成为制作灯笼的原料。其中篓竹以其韧性好、层次多、质地轻、弹性柔而最受编织工的欢迎。
制作灯笼的选料十分讲究,首先应把成竹锯成所需的长度,然后用刀开出若干条状的竹片,去掉最内层弹性最差的带节篦条后,放在刨篦机上刨出数层篦片。一般来说,夏竹皮最厚,可刨8重篦片,篓竹质地轻薄,只能刨4重的篦片。当然,靠近外层的质地最好,往后依次而次之。有经验的编织工会把每根毛竹分作头部、中部或尾部的篦片分门别类地另外堆放,以求在编织时按需选料,使编织好的灯笼尽量展现其柔美和大方。
在编织过程中,先将长短不一、大小不同的竹片置于地上,按各类灯笼的规格进行选择不同的花样编织,有“六角花”环环向外延伸的;有“矩形”层层周边扩展的;有“三角形”不断往笼墙外环抱合龙的hellip;hellip;但不管是哪种形式的灯笼,首先要从灯笼的顶端开始,名曰“编顶”或“起底”,编至灯笼壁沿时,要用一条质地稍微厚实的竹条作为横梁,然后突然把竹片编成直角往下弯曲成90度,接下去所编的是灯笼的主体部分——灯笼壁。待编完灯笼壁时,除了用若干根硬篦条作为横贯笼壁外,在编到底部时,需要再用一条横梁作为转折点,把余下的篦片按135度的斜角编灯笼底座,要把所有余下的篦片按织绳的形式,全部拧成一股绳状固定在底座,便是完成灯笼制作了。
编织灯笼工序简单,但颇费工时,一般人家会以分工协作的形式,从破竹坯和刨篦片到起底、编织,最后到拧底座等,都有专人负责完成。比如用机器刨竹片和“起底”或编织灯笼壁等简单工序由老人或小孩子完成,主心骨人物一般负责用刀下竹坯或拧底座之类的技术活。这样既可培养熟练人员,又节约时间。一个主心骨一天可以编15至20盏天地灯。每年的秋季到次年农历二月二(当地称“头牙”), 是船渡编织灯笼的黄金季节。尤其是年关时节,船渡村民往往是夜以继日地制作,灯笼坯还供不应求。
船渡制作的灯笼品种繁多,有结婚灯(又称麒麟送子灯或孩子灯)、元宵灯、兰文灯、红枣灯、年关灯、宫府灯、光荣灯、姓氏灯等等,不一而足。但都以半成品的灯坯形式,再周转贩卖至涵江、莆田、仙游、枫亭、福清、泉港等地的专业灯笼店里,通过彩绘师的糊纸、上漆、彩绘、写字等最后工序,这些形状不一而形式雷同的灯笼便挂于各个领域上,成了中国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近年来,船渡传统的编织灯笼业在已有基础上得到传承和发扬,并发展编织 笠、米筛、簸箕、箩筐、火笼、热水瓶壳等竹篦所能编织的地方特色产品,同时带动了竹篦机器销售与修理、竹刀磨砺业、竹工艺品等的发展,并形成产业链,成了该村发家致富的“金钥匙”!(林文坤)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