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萩芦溪大桥·深固大桥
【发布日期:2010-11-1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萩芦溪以博大的襟怀,拥抱来自仙游、永泰和莆田广业里二十四道溪流,浩浩荡荡地奔向江口,注入兴化湾,东汇于海。
莆田县萩芦乡的萩芦村,原是古渡头。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兴化名医谢明远捐资、劝募,在萩芦溪上倡建第一座石桥。但不到三年,桥被急流冲坏。时仙游富绅徐万安郎中又首捐七千两白银在原桥址重建,又被急湍冲毁。此后,桥虽屡建而屡毁,至嘉庆年间,已毁坏殆尽了。
光绪初年,里人江莲溪(字希廉),孝廉(即御史公江春霖之父)和黄茹芗乡先贤等发起重建,因未及竣工而江孝廉谢世了,又功亏于一篑。
宣统二年(1910),江春霖御史辞官回乡,关心家乡公益事业。他多次对萩芦溪桥作实地考察,明确指出要使桥基永固,应“不与水争势,乃能导水势”的论断。他认为以前桥坏的原因,不在于桥之不坚固,而在于选址之不当,桥址应建在宽广水缓之处,以避水势之冲击。乃另择定建桥新址。谁知御史公一病不起,临终时还特地交代家人一定要完成这项水利工程。
民间十七年(1928),江春霖之子祖筵又倡议重建此桥。他首捐巨款,并向社会贤达劝募。在新定的桥址上兴建。动工于同年的四月,竣工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的冬至日,共用款六万余元(银元)。桥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长36丈(实92米),宽1.8丈(实4.2米),五个水泥台墩,六孔,墩高4.8丈,孔宽5丈,旁有护栏。桥两头各立两尊“护桥将军”,又建三塔于桥的中间,桥东有“碑亭”,清末邑人翰林张琴为之记。
于是,这座跨过浩淼的萩芦溪大桥,千百年来山区与兴化平原的阻隔从而变为通途了。当地群众在桥东建了一座“御史亭”,亭中奉祀御史公的塑像,永志其建桥之功。
1985年11月,由御史公嫡孙江宗璞先师主持重修,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扩建桥的两端路基,新塑四尊“护桥将军”,桥西新建一座“秋水亭”,与桥东的“碑亭”对称。
深固大桥
萩芦溪下游的深固大桥,乃山区通往江口镇至福厦路的孔道。清道光间,梅阳村江观澜公募石屐。民国初年,江春霖御史又募建石桥,行者称便。但年久失修,泥沙冲积,洪涛出没桥面,行旅安全堪虞。
1983年4月,旅台乡胞许春祥先生回乡探亲,有鉴于此,遂兴建桥之念。倡仪并捐资建桥,政府同意民办公助。
1988年,许先生携款回乡筹备重建深固大桥,并恳请江宗朴先师董其事。此间,许先生曾先后10次回乡亲自指导。1991年此桥建成,许老写了《莆田县萩芦乡深固大桥建造及企望》一文,江老写了《深固大桥记》一文,以志其盛事。
许老文中有云:“深固大桥位于萩芦溪下游。距江口入海处尚有十公里之遥。桥的净长为135公尺,宽7公尺,最高(深)处18.5公尺,称为两孔净跨径40米空腹式拱桥。此溪流仅次于木兰溪流域,系吾莆三大溪流之一”。
江老文中有云:“大桥于1990年初夏动工,翌年初冬竣工。桥长135米,宽7米,高18.5米;有两孔,孔宽40米,石砌空腹拱式。桥面两侧,扶栏与之并长;桥头两端,各立石狮一对。投工22000工日,耗石料6300多立方米,水泥354吨,木材1078立方米,钢材8.7吨,计用人民币百万余元。除公助及同乡侨胞集资外,许先生独资70万余元。
许老投资在家乡建桥,便利交通,促进经济、文化发展,闾里有口皆碑。 (康永福)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