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七七”事变,抗战军兴,满天烽火,遍地狼烟,他俩从南昌(当时黄震转往江西中正医学院任教)赴南狱山衡山避暑,惊天动地的炮火声震破他们宁静的生活,谢冰莹“宁愿死在沙场,不愿在这大时代里躲在后方过教授太太的生活”(《新从军日记》),她亢奋地对黄震说:“我要再度从戎,奔赴前方杀敌!”黄震虽感流徙多年,好不容易才过平静的日子,但出于爱国激情,也毅然同意。
谢冰莹立即回长沙组织湖南妇女战地服务团,奔赴前线为伤兵服务,许多爱国人士、团体纷纷为之劝募,只有四天,服务团就成立,成千成万长沙人民在悲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和“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解放万岁!”的响亮口号声中,为她们献旗、放鞭炮送行。谢冰莹在一片欢呼中率领团员登上开往武汉的列车。汽笛声中,她看到黄震拿着白帽在月台上向她频频挥手告别。
1938年3月,黄震受谢冰莹激励,也毅然辞去教职,转往长沙抗战日报社任记者。
此后,他俩曾在江浙战地会面,在那炮火纷飞民族危机严重的时刻,谢冰莹割断缠绵的儿女之情,劝说黄震“把爱情武装起来,以民族国家的前途为重”(《新从军日记》),匆促会晤后,又各奔前程。
谢冰莹利用行军和战斗的间隙,以敏锐的感触,火般的热情写下《新从军日记》记录下自己再度从戎后战地见闻,反映前方军民英勇抗日事迹,同时也表现烽火狼烟中新女性的思想风貌。黄震在《序》中热情赞扬她的爱国精神。
1940年春,谢冰莹从妇女战地服务团复员后,入重庆《新民晚报》编副刊,黄震在国立编译馆工作,西安中国文化出版社来函邀谢冰莹前往编辑《黄河》文艺月刊。谢冰莹决计应聘,黄震因此同她引起争执,误会久久不能释怀,于是谢冰莹一气之下只身西行。黄震则因母亲病危,奔回仙游老家办理后事,并同妻室幼儿相处。“地瓜”才子与“胡椒”作家七年的爱情生活划上了句号!
1940年黄震回福建后,以他的学识水平高、工作扎实、科研工作有所成就等因素,永安省政府先后聘任他担任福建研究院研究员、动植物研究所所长、研究院代理院长、省农业改进处处长兼农业试验所所长、永安师范校长等职。
他在担任省动植物研究所所长期间,攀登了武夷山、戴云山等五大山脉,涉遍了海滨的许多岛屿,对那里鸟类、鱼类的栖息,特别对害鸟、益鸟的分布、习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为“灭害存良”,开发山区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他还对著名鱼产“鲈脍”的生活习性深入观察,进行了鱼体解剖,并整理成文,供人们开发养殖。
1943年至1944年间,他调入福建永安师范学校时,洞悉当时国家形势的需要,在学校行政和教学方面作出一系列的革新措施。
首先是树立新校风。当时,永安是国民党福建省政府所在地,学生们普遍存在着“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在生活作风上轻视劳动,好尚浮华。黄震到校后,以身作则,提出以“勤学、朴素”为教育准绳,使学校风气焕然一新。其次在教学上,他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他经常带领学生去采集、制作标本,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再次,他的教育面向农村、面向大自然,强调教学要为社会服务,为大众造福。
为了培养学生社会活动能力,他把学生分为社会服务、农业生产、文娱活动等三组,也建立了生产、体育、娱乐等分队。把学校所在地的大湖乡作为国民教育示范区,把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师生活动和社会服务密切配合,办起了十所国民学校、十所民众教育馆、三十二个读书站(每保三个)。派遣应届毕业生下站实习,以扫除文盲、讲求卫生、推广良种,改良牲畜为内容。每天晚上五点以后,便到处进行学科教学、唱歌、演戏、漫谈家事。为了引起当地群众的学习兴趣,经常配合学生会的各种文娱活动组,下乡进行巡回表演。同时,为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也成立了护理急救分队。总之,他在永安师范这一段时间,在组织学生学习和生活上,既丰富多采,又能深入农村,结合实际活动,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甚至有人疑是“延安”新风。
1949年他在省农业改进处担任处长。同年6月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雄纠纠气昂昂从苏州拔营起寨向福建进军,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南逃,汇集福州的残兵败将得令固守榕城;闽中游击支队司令部派遣地下党同志在福州各要害部门部署:“发动群众,保卫国家财产的安全,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福州。”这时,福州十分混乱,国民党军、警、特四处横行寻找破坏hellip;hellip;。黄震苦心筹划,发动处内人员,带头动手把处内的许多贵重仪器、物资等完整地保存下来,他带头坚守岗位,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市军管会接管。人民财产免遭一场破坏,得到军管会的赞扬!当军管会同志问及为什么时,黄震坦诚地回答说:我已是天命之年,青年时弃教从军、参加北伐战争,参加南昌起义,失败后转地下担任中共地下党县委书记。因不执行坚持“立三”路线的省委代书记命令险遭迫害,脱党逃往上海,从事科研、教育、抗日战地服务团等工作,我虽是国民党—位科研行政官员,我对共产党解放全人类的信念还是坚信的,因此,我明白自己应该做的事hellip;hellip;。 (未完待续)(郑永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