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靖国军旅长杨持平墓
【发布日期:2011-01-16】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民国初闽南靖国军第三旅旅长杨持平烈士墓原坐落在莆田市区筱塘龙脊山,1993年因城市建设,改迁至“闽中烈士陵园”内。
陵墓坐东北朝西南,建有牌坊、石道、祭埕、墓碑等,碑座呈正方形,边长3.75米,碑台长12米,宽12.22米,高2.27米,碑台周围设葫芦柱围栏。碑坊门采用三套式门楹,四柱双层结构。
杨持平(1883—1921),原名人杰,号俊民,清光绪八年生于莆田县城西门外延寿村。家境贫寒,聪敏好学,少年时且耕且读,成绩考优。后来得到一位富有正义感塾师的资助,才就读于官办的兴安书院。清光绪三十一年,二十三岁的杨持平应秀才试,考取秀才,宣统元年,杨持平又赴福州参加优、拔贡考试,该科因发生考官有勒索“卷金”事,引起公愤,他被推具状上告。青年时期,黄兴等革命党人策划武昌起义,杨持平主动去找黄兴,积极投身到武昌起义活动中去。起义前夕,他向黄兴献计,起义中,他英勇善战,屡建奇勋。起义成功后,杨持平转至上海参加北伐军队。南北和议达成后,他再返回莆田,与叶华磁等人创办《兴化报》,鼓动家乡的民众觉醒起来,投身到孙中山领导的推翻帝制斗争中去。不久,杨持平受聘到厦门担任《闽南报》编辑,当时,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企图复辟。杨持平在报上撰文抨击袁世凯祸国殃民、倒行逆施的反动罪行,袁世凯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恨之入骨,必欲除之,北洋军阀秘密派人暗中跟踪监视,杨持平被迫到南洋避难。
民国四年,云南蔡锷将军首先誓师声讨袁世凯,全国各地积极呼应,革命浪潮汹涌澎湃。杨持平看准时机,从南洋潜回国,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在同安、莆田等建立革命根据地。卖国贼袁世凯死后,杨持平出任厦门《民钟报》编辑,他一如既往,利用手中锋利的笔杆子,在报刊上口诛笔伐揭露北洋军阀卖国毁法的种种事实,并和革命党人庄文泉等同志在厦门附近的英厝密谋武装起义。不料事泄,庄文泉被北洋军阀逮捕,起义失败。民国六年,杨持平深入长泰县,暗中联络革命党人林敬根、杨汉烈、黄炜、翁程等同志,准备再次组织武装起义。起义军命名为“闽南靖国军”,通电响应孙中山先生的护法纲领,起义军组织严密,遵守纪律,爱护百姓,受到群众欢迎和支持。次年3月,杨持平领导的闽南靖国军进驻同安灌口地带,重创了闽督李厚基的援兵,士气高涨;同年秋,他率兵联合粤军许崇智军队,围攻驻扎在莆田、涵口一带的北军,有力打击了北军势力,取得了多次胜利。不久,南北再议和,许崇智部队退出莆田,杨持平率领靖国军移师南安。随后,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勾结军阀李厚基,进逼闽南军,杨持平率兵反击,大败陈炯明军队,这时,孙中山先生从中调解,杨持平奉命停战。
民国八年,广东军政府委任杨持平为福建靖国军第三旅旅长。次年8月,福建护法军支队司令王荣光秘密勾结北洋军。9月,王荣光诱骗杨持平至支队司令部,将他押解到泉州监狱禁囚。开庭时,杨持平正气凛然,视死如归,宣称:“革命者可杀不可辱”!他厉声痛斥北洋军阀袁世凯、段祺瑞撕毁临时约法,签订卖国条约的罪恶行径。在监狱中,杨持平时常勉励同志们坚定革命信念,和反动军阀开展针锋相对斗争。他鼓励战友说:“我自举义以来,但想如何救国,并无怨言。我死后,愿同志同体此意,要为贫苦同胞打仗,为多难之祖国打仗,希望国家有根本革新之一日。”他劝导战友“以保存革命力量为要,不必营救我。”民国十年(1921),杨持平在泉州“万山第一”处壮烈牺牲,时年三十九岁。1928年,民国政府为杨持平烈士举行公葬仪式,追认杨持平为烈士,遗骸返葬于莆田,陵墓选择风景秀丽的龙脊山,面朝南湖,以利后人吊唁。
杨持平是中国早期革命运动中卓越的先行者之一,他才华横溢,大智大勇,追随孙中山,加入中华革命党,为中华民族振兴奔波呼号,呕心沥血。他一腔热血洒在了中国大地上,他期盼中国能够强大繁荣昌盛。愿海峡两岸的人民一齐努力,完成杨持平先烈未竟的事业。
民国初闽南靖国军第三旅旅长杨持平烈士墓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林春德)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