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光书院坐落在莆田市仙游县榜头镇东桥村西南,它的前身为明代林龙江倡建救济贫困的义仓之一:“莆仓”,创建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
据史料记载:自明嘉靖三十年(1551)起,林龙江陆续到各地讲学传教,并运用“艮背法”为群众治病。当时,林龙江在下明柳乾建有三座义仓,中、后两座为廒仓储备,两旁两座对称,三进两厢护厝,为林龙江住房及讲学道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七月,林龙江将莆仓改建为专门传教讲学的“三一教祠”,该祠落成之日,时年七十九岁的林龙江亲自带领高徒卢文辉莅临开光庆典。这是林龙江在世时仙游县唯一的一座三一教祠,群众中流传这样一则故事:开光之日正逢重阳节日子夜,门徒请教林龙江如何命名,林龙江末曾明言,而是以一副隐语对联示意,联曰:“大明三教参三极,重阳一晃去一天”。门徒心领神会,即取名“普光祠”,群众不解其意,门徒答释道,林先生这副对联,亦庄亦谐,博大精深。上联中“大明”既指明朝,又含“普照”之意。大明二字是以“日、月”之“大”,颂扬儒道释,言其教义能普照天人三极。下联中“重阳”暗指二日并立,进一步指明“普”字,“一晃去一天”即排除“一日”,“晃”字去“日”即为“光”字,整个下联又言光阴似箭,含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意,众人听了皆称道。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前后,普光祠因办学需要改为“普门书院”。清光绪初年,西侧又扩建一座专供研习三一教经典的函三轩。1921年,榜头群众集资大修葺。重修后的书院飞檐画栋,流丹溢彩,殿内香火鼎盛,匾额琳琅。“文革”期间,书院遭毁,1979年重修。
其书院坐北朝南,背靠塔山,面对木兰溪。正堂共三进,两旁及后围以凹形谷廒。书院前建一荷花池,又筑假山一座,凉亭双座。书院四周环绕水渠,渠中清泉透澈,潺潺不断,渠道外是一片良田。渠水流入书院前的荷花池中,夏季池中荷花亭亭玉立,一尘不染,俗称“莲花出水”池。书院围墙边,松竹苍翠,鸟语花香,春天有绿油油的秧苗,秋天则是遍地黄澄澄的稻穗。书院大门外,建有两座护楼,东曰:“崇一堂”,西曰:“涵三轩”,作为贮藏经卷,研习修持之用。站在书院高处往四周远眺,无限乡村田园风光尽收眼底,仿佛置身于篷莱仙境。
重修后的普光书院坐西朝东,主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穿斗式木构架,悬山屋顶,左边建有护厝两座,整座书院庄严宏观,占地面积52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计九厅六十间。书院外璧采用花岗岩石构筑,雕工精细的图案,富丽堂皇。书院东西两侧各有内外两座护楼房,可供香客住宿。院前近800平方米的宽阔草坪,都植上花卉珍树,令人心旷神怡。
书院中的函三轩,为长方形封闭式结构,现作为陈列室,介绍林龙江先生的生平事迹。现存资料十分丰富,如《夏午要旨》《林子简要年谱》《莆田东山祖祠》《普光书院》等,图文并茂,可供专家学者研究用。陈列室正中悬挂有林龙江先生画像,两边为惠安诗社社长柳影中撰写的“道冠天人开夏午;教通今古启苍生”以及林天宾撰写的“普照中天开夏午;光临大地乐春风”书法对联,还有书法家林井心和画家朱成淦的“佛”与“普光”佛僧像画、仙游县承璜诗社社员书法等。辛亥革命前后,莆邑名流中多在普光书院留下墨宝,如清御史江春霖题写的《名标青史》匾额、清翰林张琴题写的《道绍三尼》匾额、游观澜题写的《普光书院》匾额、郑田龙题写的《果证东山》匾额、方正题写的《行法大师》匾额、郑观成题写的《学宗孔孟》匾额等等。1923年,国画大师李耕曾经多次来普光书院写生,并为书院创作了大量壁画,如今保存完整的有《十殿阎王图》十幅,每幅画高约二米,宽约一米,画面人物栩栩如生,个性鲜明;还有《二十四孝图》,每幅画作高0.5米,宽0.4米,画面淡彩重墨,风貌各异,堪称精品;另有《十八罗汉图》及《麻姑晋酒》横幅国画等。
仙游榜头普光书院如此丰富的文物和厚重的文化内涵吸引台湾同胞前来观光谒拜。1996年秋补行普光书院400周年(1595—1995)庆典时,台湾籍诗人张承璜特地来参加庆典,并挥毫写下七律《普光书院颂》:
三教正宗度世师,莆仓改建普光祠。
涵三秋菊香三径,崇一春梅绽一枝。
宜向菩提参善果,更从般若植灵思。
成渠来自涓涓水,添瓦加砖共勒碑。
(林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