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玉湖南宋二相祠
【发布日期:2011-02-13】 【来源:本站】 【阅读:次】

玉湖祠坐落在清水涟绮的木兰溪畔,奉祀陈俊卿、陈文龙两位宋朝丞相。祠始建年代为南宋末,原为南宋乾道年间宰相陈俊卿的故宅。陈文龙殉国后,其后裔族人在陈俊卿故府第中建“二相祠堂”,祭祀陈俊卿、陈文龙两位先贤及玉湖陈姓历代名贤。元统治期间,陈氏族人四方逃难避祸,自泉州、漳州、广东惠州等地飘洋到海南、台湾谋生,祠堂失修,残垣蔓草。明成化三年,探花出身的岳正受命到莆田主持兴化府政事,祠堂按莆田玉湖陈氏宗祠形制重建,复称二相祠堂,清代改为玉湖祠。
玉湖祠占地345平方来,坐北朝西南,由祠门、拜亭、正堂等组成。正堂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穿斗式木构架,歇山屋顶,古香古色,素雅庄重。现祠中保存“文章魁天下;气节愧当时”、“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一门二丞相;九代八太师”石柱联和南宋时期的“状元里”石匾。祠外石碑坊上有明万历三十九年纪年的“丞相里第”石坊额。
陈俊卿,字应求,号六梅,原莆田县玉湖(今阔口)人。幼庄重,不妄言笑,性敦厚,识大体,宋绍兴八年考取进士第二名(榜眼),官授文林郎,泉州观察推官,改宣义郎。秦桧死后,擢秘书省校书郎召在馆,再升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又权兵部侍郎、中书舍人,充江淮东西路宣抚判官,改礼部侍郎兼参赞军事。宋隆兴二年,升宝文阁待制,知泉州,宋乾道三年,拜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升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晚年退居莆田玉湖,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著有《陈正献集》十卷《陈正献奏议》二十卷《陈正献表答》二十卷及《诗文》二十卷等。
陈文龙,字君贲,原莆田县玉湖(今阔口)人,陈俊卿五世从孙,工文词,负气节,宋度宗咸淳四年状元,官历镇东军节度判官、崇政殿说书、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临安知府,因弹劾贾似道被罢官。宋端宗朝,起用为参知政事兼权枢密院事,并任闽广宣抚使,兼管莆田、仙游军政,倾家财募兵守兴化城,制“生为宋臣、死为宋鬼”两面大旗,誓死不投降元军,后被叛将出卖,城破,被元兵俘。押离莆田时即绝食,至杭州时,求拜岳飞庙,悲恸气绝。其叔陈瓒承其烈,组织义军光复兴化城,诛杀叛臣。但因势孤兵败被执,宁死不屈,终被五马车裂死。至明代朱元璋朝,敕封陈文龙为福州府城隍爷;陈瓒为兴化府城隍爷。清代,因福州、长乐古时水患涟涟,为镇水妖,保佑航海顺利。清政府又崇祀陈文龙为“水神”。
莆田陈氏为巨族,全市人口数排序第一位。宋元交替,兴化府为抗御元兵侵犯之激烈战场,元代统治者对莆田陈氏家族恨之入骨,造成陈氏族人播衍四方;明代统治者敕封陈文龙叔侄为城隍爷,保一方平安,顺应民心,客观上造成各地民众对陈文龙的崇拜。使陈文龙崇拜现象益加宣扬,演化为城隍爷文化。如清《福建莆田县志》载:明景泰元年至七年,莆田县生员陈定,由兴化府学贡荐,官授琼州县训导,落籍海南,后裔有迁入台湾者;清雍正元年至十三年,莆田县陈云从,由岁贡,官授台湾府学训导(相当教育行政首长)、陈王捷,例贡录用,官授台湾府学正、陈曰耀,莆田陈氏族人,官授台湾府学教谕、陈定邦,清代以武艺科试考取,官擢金门镇游击将军。这些陈氏族人或落籍台湾,或往来于莆台,对陈文龙城隍爷文化的播撒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祖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台湾、广东以及东南亚陈文龙后裔纷纷来莆寻根,他们寻找的是对城隍爷保家庇民、忠孝刚烈的敬仰之情,寻觅的是玉湖祠中先贤勤读书、廉为政的崇敬之情。台湾陈氏族人坚信,他们的祖庙在大陆,他们的根在西岸,在莆阳《陈氏族谱》中可以查看到他们祖先的足迹。
阔口南宋玉湖祠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林春德)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