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莆田,不少谚语至今活在民众的口头。我市已有一些专家和爱好者编写过同类资料,本人希望在此基础上把高频率使用的谚语梳理成文,以便读者在短时间内集中掌握。莆仙谚语多形成于农耕畜牧时代,它将在与流行语的碰撞中兴替代谢。为可读起见,本文将尽量用符合普通话语言规范的方式来引述莆仙谚语。
古代莆田人难以把握自己,深感“生人要生命”,有时还会埋怨“上代作歹,这世被报”。你看,有的孩子是“未说头即知尾”,而有的却“鸭母听雷公”,“讲天对鸡屎”。但莆田人更注重后天教育,大家相信,既然“狗教都会跳圈”,“石头浸久也会生青苔”,那么孩子总有一天“聪明花会开的”。莆田人懂得什么是爱,“容猪爬上灶,容子会不孝”,那是溺爱。孩子“要吃天顶月”,没有。求功名的,“没砂锅敲鼎”也要供他上学。“拾粪臭臭,讨柴偷要”,这种思想要不得;“和尚念经,有嘴无心”,读了也白读。“勤心打石石成花”,读书也好,学手艺也好,都是勤能生巧。“慢装担,紧走路”,打好基础,就成功一半了。读书要循序渐进,“不曾学走,即先学飞”是危险的。教育也讲方法,“越用功,越不堪”。让孩子独立了,那么“一枝草,一点露”,子孙自有子孙福,否则“猪欠狗债”,父母一辈子也还不完的。
莆田人多地少,资源金贵,说得好笑点,是“老鼠屎都会做药”。因此,“和尚师姑,要吃就得做”,拖家带口的,更要“勤勤吃,俭俭做”,否则“乞丐身,皇帝嘴”,就会“没钱,目圆圆,嘴翅翅”了。农户娶媳妇不是选演员,长得“不像番薯不像芋”不要紧,能干活要紧,“一代大媳妇,代代大儿孙”嘛。当然“水牛屎大堆无肥”的也有,“养老鼠咬布袋”,可就亏大了。种田要有远见,“好天要顾落雨”,更要能吃苦,不管是“布田寒”还是“薅草寒”,该干活干活去。还要懂得爱惜牲口,否则“牛给你使,都会落角的”。种田人辛苦,“三食四饿”,不是不知道“菜头果子尾”最好吃,但谁舍得?“担碗的吃破碗”,好东西是要卖钱的。卖了钱,“亲兄弟明算账”。“好田吃双头沟”,但好田太少,因此莆田人学手艺的多。做手艺有讲究,不能“横柴劈直板”,“打蛇打七寸”,用力讲巧劲。“不会撑船的嫌溪阔”,会做工的“钝刀利手”,心灵手巧。有的工匠“好红空”,爱自夸。他们在抬高自己的同时还要贬低同行,真是“有嘴讲别人,没嘴讲自己”。虽说隔行如隔山,但“不会布田的,会看行”,人们看得出深浅的。有些人的水平只能“灶厨下比老婆”,但他偏要“嘴红红,讲别人”,古语说“粪篮猪屎夹,七的不笑八”,笑别人的下场是让人“鸡嘴捏成鸭嘴”——活该,“给死好”!出现这种工匠,师父也有责任,“师仔lsquo;猴rsquo;于师父”是符合进化论的,不能老担心“教师仔,打师父”,弄得一代不如一代。除了做手艺,莆田人还擅长做生意,“抠药膏”办医院,开木材市场,卖古典家具,莆田人走天下,“无兴不成镇”。但赚钱要合理,“一分钱一分货”,不能学“福州仔对半杀”,丢了回头客。也不要“上半夜属鸡,下半夜属鸭”,要稳打稳扎,力求可持续发展。“会过海即是仙”,但也要看合法与否,“太精讨无食”,即使顾客“生头不识面”,但骗得了一回,骗不了一辈。
在为人处事上,莆田人主张做力能所及的事,反对“喝稀饭理国事”。断事也主张眼见为实,厌恶“听风就是雨”。 在交际上,莆田人看重身份对称,“古董配身价”,不要“鹞鸡跟凤飞”。莆田人爱说“学友亲三代”,但也认识到“一代亲,二代表,三代了”以及跟“厝边隔壁”搞好关系的重要。个别人不懂此理,只知倚仗蛮力,横行霸道。讲话是“三步即到棚前”,做人则“提无底裤”,“贼的歹过老爷”。他们这是“牛仔不识虎”,“鸭想管鹅”,一旦惹上实力派,那就叫“打石的遇上石钻”,“草蜢弄鸡角——不知死”,只能“十八级楼梯,落到同一级”。莆田人多,经常“七枪九连长”,意见不一致,这固然显得有主见,不过“三股打成索”,还是团结起来有力量。有些莆田人甚至染上不良习性,就像“赌钱的,死也不改”。他们“日做暝,暝做日”,过着日夜颠倒的生活。对家庭来说,这号人是“生鸡蛋的无,拉鸡屎的有”,不应对其“半目睁半目挤”,姑息养奸。朋友也要正确对待有恶习的人,别帮了倒忙,否则“好心给雷打”,“做好无赏,打破要赔”。
时代进步,今天的莆田人变得更懂生活了。“年年十八岁,日日三十暝”是不现实的,因此平时就要善待生活。老人爱看莆仙戏,是“花鱼鼓掺八乐”呢,还是“戏做好嘴须忘记戴”?戏谜最有发言权。年轻人呢,则对电影电视着迷,古语说“做戏的发疯,看戏的发狂”,后生仔还不是一样投入?“吃聪明,睡知道”是懂生活。“吃的无,打拷的有”,只知挣钱,不知享受,活着自虐自残,“死了也会给阎君打拷”的。过年了,莆田人不再“粗粗意思工”,而是搞得红红火火。元宵到,更要热热闹闹,“花钱买炮请人放”?不,快乐就好!谈对象也比过去自由了,“一个爱爱,一个好好”,自己中意的最好。老人找青年的也有,是否“一个贪后生,一个贪早死”,冷暖自知,不用我们饶舌。周末,有的家庭还爱到外面换换口味,也不再有人说“食尾顿,要去死”了。hellip;hellip;这世界变化大,看来,有些谚语也要与时俱进啦。 (卓梅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