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永乐二十二年(1424)来守的李至刚(名纲,以字行。江苏松江人),是个历事四朝、宦途坎坷的老臣。明太祖时坐累谪戍边,建文帝时坐事下狱。明成祖时为右通政,甚见亲信,进礼部尚书,后再次坐事下狱,久得释,降为礼部郎中。不料又因大学士解缙被诬一案,坐系十余年。明仁宗即位后得释,复为左通政。给事中弹劾其于皇帝驾崩时,不宿公署,饮酒食肉,恬无戚容。仁宗念其为先朝老臣,命出守兴化府,时年已七十岁了,两年秩满致仕。《宋史》称其“为人敏给(敏捷),能治繁剧(繁重政务),善于附会”。其出守兴化府,不过是朝廷一种善意的政治安排而已。《闽书》则称其“宽洪大量,留意文史。时方清明,闾阎无事,称卧治焉”。所谓“卧治”,即不劳而治,无为而治。明成化元年来知的岳正,(字秀方,京畿郭县人)。正统十三年(1448)廷试一甲第三名,授翰林编修。为明英宗所重用,一度入阁辅政。因不避权贵,仗义直言,为朝中奸佞所构陷,下狱谪戌,宪宗时复官后再度被贬知兴化府。其诗曰:“万里飘风一逐臣,帝教重起牧吾民。非才愧犹千里入,病体难胜海上春hellip;hellip;”(《莆阳迎春》)。任职五年,兴办大批利泽民生之事。
兴化知军的另一来途,是从他地移知而来的。南宋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十月,浙江衢州人江待举,字怀忠,由知处州(今浙江丽水)移知兴化军,这是一位为政宽厚的长官。嘉定七年(1214),浙江温州知州吴炎(字济之,福建邵武人)。因天性恬静,不喜治剧,坚请去小郡任职,而改知兴化军。这是一位重视教化,为人温和润泽的儒官。
此外,宋代还多次以福建省本路之福州、漳州、南剑州、汀州的知州或通判权兴化知军但大多来去匆匆。兴化军通判王孝遵,曾摄知军职二年。
有趣的是,宋代有两位京官两度出知兴化军。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十二月,惠安人谢履,字履道,以校书丞出知兴化军,秩满转承议郎归朝。六年后,因在任兴化知军改知他州,谢履以左朝请郎再知兴化军,十月底到任,未满一个月,因丁母忧离职。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七月,福建晋江人傅自得,字安道,以右通直郎出知兴化军,十二月罢职(事由不明)。乾道五年(1169)四月,又以右拳议郎再知兴化军,到任两个月后,亦因丁母忧辞官。看来,谢、傅二人两知兴化军,似与养母意愿有关,同时反映朝廷任官的人情味。
京官来守,原籍江浙者居多。总体而言,素质较好。除少数年龄较大,于任上致仕外,多属年富力强。明成化元年(1465)来知的翰林修撰岳正,年仅45岁,处事果断,有魄力,任上大力兴办利民之事,为民所德。
二曰:任期不长。
中国古代地方官实行定期轮任制,对于防止官员在一地任职过久,生出关系网,形成地方势力,进而垄断地方政治等弊病,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但若任期过短,则使官员生因循苟且之风,难以尽心政务,革弊创新。宋代知军任期仅两年,正如时论所指:“到官半年始知风俗;去替半年(指离职前)已怀归志。其间留心政事,仅有一岁。若又不待满而选迁易(未及届满更动职位),则弊何不生乎?”不但给地方增添经济负担,亦不利于政务的延续发展。
莆郡太守任期,自宋至清,349名知军、知府,平均任期为二年六个月。总体上任期较短。据明人周瑛、黄仲昭《兴化府志·吏纪》所载的《府官年表》,宋兴化知军大体任期二年,多数按轮任制度规定任满离职,前后任衔接紧凑。由于种种原因,部分知军任期还要短,以至出现一年三任替代,甚至即任即罢的怪象。北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绍圣元年(1094),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孝宗乾道五年(1169),均是走马灯般一年三任交替。从官员个人看,元祐五年(1090),谢履以左朝请郎再知兴化军,十月二十八日到任,十一月二十四日丁母忧离职。来任未满一个月。绍兴二年四月初,段敏学以右中奉大夫来知,四月十三日罢职,简直是即知即罢。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陈韡来知,不数日,即移知剑州。
此外,还有一些因病卒于官者。如南宋淳祐六年(1246),浙江奉化人汪元春(字景新),差知兴化军,不幸刚二月而卒。北宋明道元年(1032),福建建安(今建瓯县)人曹修古来知,明年五月卒于官所。南安人王克恭(字彦礼),于宋理宗时起知兴化军,上任半年而卒。由此看来,宋代莆郡知军任期之短,固然与个人及其家庭变故有关,但亦暴露任用制度及执行上的弊端。个别官员如詹时升,大观四年(1110)以承议郎来任兴化军通判,任职四年,秩满回朝。政和七年又以朝奉大夫出任知军,在职三年,先后共八个年头。是个特例。
(未完待续)(阮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