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12年哲理中学建蒲鲁士纪念堂(蒲星堂),作为学校礼堂
莆田二中(哲理中学)创办至今已近133周年,回顾本校历史,创业维艰、经营良苦、沧桑巨变,令人亦多景仰,亦多感奋。
本校创办于1878年(清光绪四年),初名培元书院,租赁城内坊巷“奕世金紫”民房为校舍,设备简陋。1890年,美国人蒲鲁士和夫人蒲星氏奉派来莆主持教会,1893年起任校长,经他俩悉心经营,学校规模日益扩大。1898年,光绪推行新政,废科举、兴学校,培元书院应时改名西学堂(即西学斋)。1899年,美国人高哲理来莆接任校长,在朱紫铺和仓边巷之间辟地数十亩为校址,建起三层楼房一座,称映雪楼。1902年,学校改名哲理中学。从1893年起,蒲星氏先后三次出任校长,在莆居留达56年之久。1927年起,学校改由华人任校长,首任刘金标。30年代,学校已有10多座校舍,校门也从朱紫坊移到仓后程氏祠右,至此校园布局大体形成。
哲理钟楼 ,位于市区仓后路市机关宿舍大院内,是莆田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大院原为哲理中学校址,解放后哲理中学改名莆田二中后,一度为莆田二中校址。哲理中学因校长高哲理慷慨捐资建第一座校舍哲理钟楼而命名,哲理钟楼则因中共莆田第一个党组织在此诞生而闻名遐迩。
钟楼处在一座砖木结构的三层老式洋楼中间南向部分,洋楼底层建筑平面呈“工”字形,占地总面积近450平方米。洋楼中间南向的钟楼则为红砖砌筑的四层楼,底层为4米见方骑楼式门道,上3层为当时的教员宿舍,其上是平顶阳台,周围作城堞式垛子,阳台中央筑一攒尖顶小亭,悬挂铜钟,作为学校作息报时之用。
1926年前后,正是辛亥革命后莆田自发革命的农民武装斗争风起云涌之时,其中受新文化新思想影响的青年学生也参加了反北洋军阀的武装斗争。学校中的青年学生的革命思想相当活跃,如哲理中学的陈天章、吴承斌等,这些学生都非常关心国家大事,课余饭后,聚谈抒怀,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己任,他们也逐渐懂得为天下劳苦大众谋解放的共产党才是中国的希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莆田第一个加入共产党的陈国柱同志受上海党组织的通知,于1926年初春返莆开展革命活动。陈国柱原毕业于哲理中学,对学校情况熟悉,也早感受到哲理中学中浓厚的革命气息,于是以教师身份任教于哲理中学。他秘密接近并往来于进步学生之间,宣传革命思想和介绍全国各地的革命情况,并很快就摸清了进步学生的情况。1926年1月,陈国柱在哲理钟楼第二层自己的教师寝室里秘密成立莆田县第一个党组织,策划革命行动。中共莆田第一个地下党组织成员为陈国柱、陈天章、陈兆芳、吴承斌、吴梦泽、陈得来,陈国柱担任党组织书记。陈国柱几十年如一日为革命奋斗不息,解放初任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副厅长、党组委员,1954年担任国务院参事,1969年病逝于北京。陈天章于1928年奉派回家乡澳柄一带开展游击武装斗争,任红军二0七团政委,并在家乡成立莆田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后不幸在老家外坑村附近被捕,就义于莆田城。陈兆芳曾任红军二0 七团团长,参加过袭击江口国民党盐兵等革命行动,后因带枪不慎,走火牺牲。吴承斌于1929年初被党派回家乡忠门一带组织武装游击队,与地主土豪作坚决斗争,1930年在家乡惨遭反动武装杀害。
继1926年1月在哲理钟楼成立中共莆田第一个党组织后,同年12月,中共福建省委在此建立特区委机关。从此,莆仙和莆仙周边县的革命运动迅速发展,革命的浪潮越过山区、越过平原,席卷莆阳大地。(柯家聪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