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黄道周祖籍、世系辨析
【发布日期:2011-08-2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我国历史文化名人,反抗异族压迫的民族英雄黄道周,被明代地理学家、大旅行家徐霞客评为:“书法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公,为古今第一。”但长期以来,关于黄道周的祖籍地,世系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为了厘清黄道周的祖籍、世系,笔者试图就黄道周的祖籍、世系问题作一深入的探究,以期对黄道周的祖籍、世系能够还其历史本来面目,达到正本清源之目的。

一、黄道周的祖籍地问题
关于黄道周的祖籍地问题,存在以下几种说法:
(一)黄道周祖籍邵武说
1、黄道周祖籍邵武,为黄膺派下
据黄德成先生《福建黄氏世谱·源流世系编·若干问题探析·关于黄道周》一文中,引志坚堂《黄文肃公世家宗谱》卷二载:“明崇祯十年(1637)黄道周为广东黄氏撰《江夏黄氏支谱序》中自谓:lsquo;余世籍樵川,侨居漳浦rsquo;。樵川为邵武别称,故据志坚堂谱所载所谓黄道周为志坚堂所作的谱序,黄道周自称其祖籍地为邵武。”
据黄明球在《正本清源·光辉历史·黄道周》一文中载黄道周世系:“一、《建阳县志·黄车复事略》载,黄车复,字廷宇,生宋绍熙三年,是黄干三子,是黄道周的祖先。二、在建阳黄勉斋潭溪书院曾悬挂lsquo;瑞叶河源rsquo;,落款lsquo;裔孙道周敬立rsquo;;三、在长乐阳夏贤祠曾悬挂继往开来的牌匾,落款lsquo;明崇祯七年漳浦裔孙道周立rsquo;。四、崇祯十一年(1638)戍寅岁十一月十二日,廷翊公修谱时,请道周公题《三山黄氏宗谱续修序》,落款自称lsquo;铜山宗弟道周石斋氏。”由此,黄明球先生据“相关资料记载”,推出黄道周为黄勉斋第十五世裔孙。
2、黄道周祖籍邵武黄峭山派下
黄道周祖籍邵武,在黄承坤等人《峭山公繁衍与播迁》一文中称:“久盛公次子黄朝,1174年生于汀州,后迁居永定之胡家坊,后迁莆田,至明代宗景泰间迁莆田,后迁漳浦县铜山所深井开基,十二世季春公字嘉卿,生二子,次道周。”
另外,《台湾花莲县黄氏族谱》则称:“始祖,黄峭;二世黄化;三世黄道;四世十三郎公;五世潜善公,四子元盛。六久盛公,hellip;hellip;,次子朝公,居永定、饶平、营前、平和,传下亿公(明进士,历官顺天府尹,大坪、下寨、诏安、传至漳浦(铜山)明天启进士道周公。”
(二)黄道周祖籍地漳浦说
黄既济在《黄道周的家族世系》一文中称:“黄道周出生于明神宗万历十三年(1585),漳浦县铜山深井(今东山县)人,25岁奉母命迁居漳浦县城。他在《黄氏族谱序》中说:lsquo;余世籍霞漳rsquo;。lsquo;霞漳rsquo;即漳浦县。据此,黄道周的祖籍地就在他的籍贯所在地漳浦县(现东山县原属漳浦县,解放后才另设东山县)。”
同时,黄既济又以《紫云黄氏五房纬公定居地暨传衍发展的探考》一文中,引《高坑黄氏祖祠重修碑记》中载:“文明伯石斋祖配其中,以彰千之秋烈。”,由此,黄既济又认为:“有人言其来自莆田,但其先祖乃一农户,怎会从遥远的莆田迁到铜山所的农村里,根据黄道周在他所写的《黄氏族谱序》则说:lsquo;余世籍霞漳rsquo;。霞漳则漳浦县,自唐以迄明、清,今云霄,诏安、东山等县均属漳浦县管辖”。
持黄道周祖籍为霞浦说的人,其主要是依据崇祯十六年黄道周的《乞言自序状》。
持黄道周祖籍邵武的存在二说,一说黄道周为邵武黄膺派下,一说为邵武黄峭派下,笔者认为,上述二说均缺乏历史,族谱依据,为牵强附会之说,现逐一辨析如下:
1、黄道周祖籍地并非邵武
其一,持黄道周祖籍邵武(黄膺)说者,其主要依据是黄道周为黄膺派下所作的二篇谱序,其一为:《江夏黄氏支谱序》,其二为《三山黄氏族谱续修序》。前序据云出自《黄文肃公世家宗谱》,写作时间为明崇祯十年(1637),系黄道周应邀为黄膺派下所作,后序写作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一月十二日,黄道周是否为广东黄氏、三山黄氏写作谱序?这是关系到两篇谱序的真伪问题,为此,笔者略举以下事实,以证其伪:
(1)、从时间上看,黄道周不可能为广东、三山黄氏作序
署名为黄道周的《江夏黄氏支谱序》,落款时间为明崇祯七年(1634),查明洪思《黄子年谱》载:“崇祯十年丁丑,黄子时年五十三岁,正月朔,见朝,二月与较会试《诗》一房,得士二十一人,东四月二十八日,具疏乞休。凡再上,不允。升经筵兼掌司经局。六月十三日,具疏辞职。冬十月,有《申明掌故》一疏,冬十二月,升经筵日讲官、詹事府少詹事协理府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兼管理玉谍。”从明洪思《黄子年谱》记载的黄道周在明崇祯十年的一年内,均在北京为官,未到广东或福州,不可能为广东黄氏或福州黄氏作谱序。至于署名为《三山黄氏宗谱续修序》落款的时间为“明崇祯戊寅岁(1638)十有一月十二日。查明洪思《黄子年谱》载:“十一年戊寅,黄子五十有四岁。hellip;hellip;八月调江西布政司都事。临行”,更上《乞休疏》云:“hellip;hellip;自去冬迄今二百余日,经寒涉署,手纂写三十万言,凡再易草,实无一刻之暇,”hellip;hellip;,不允。“hellip;hellip;是月,出都。发潞河五百里,登泰山绝顶,观日作诗。是冬,至大氵亻条、陈州子、曹木上诸友。日奉杖履。hellip;hellip;,未忍绝帆胥江,长至后十日乃发。”“十二年已卯,黄子五十有五。覆还山守墓”。说明,黄道周在明崇祯十一年(1638)写作三十多万言,由于忙于写作,根本就没有闲瑕时间为他人撰写谱序。同时,他于当年8月外迁江西为官,在路上登泰山、过胥江,盘桓数月,没有到过福州,在同年冬天,亦未在三山或京都与三山黄廷翊谋面,何来为三山黄廷翊作序? (未完待续)(黄鸿恩 朱金明)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