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郡太守兴建公共设施的特点——莆郡太守风徽(四)
【发布日期:2011-10-16】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四曰前建后修,精益求精。
莆阳郡守兴建的不少公共设施,都是跨世纪的工程,泽流百代,福荫莆民。许多郡守,对关及民生大事的城防、桥梁、水利等设施,尽力维护修理,立足长远经久,精益求精,改进创新,乃至清基移址重建,发挥更大经济社会效益。
莆田城始建于兴化军治迁移之时,土垣茅覆,实属草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历代均有加筑、修葺。宣和三年(1221),知军张穆筑城,增高城墙,加厚墙基,上砌砖壁,开辟五门,门为楼,城下为壕,引水绕城。元至正十四年(1354),兴化路同知关保依旧址重修。南宋绍定五年(1232),知军曾用虎筑城,“斥逐其不勉者,向之苟简,悉趋坚好。”城墙由原有一丈五尺增高至一丈八尺,表里石,外覆以砖,五门楼堞,焕然一新,遂以“石城”名冠福建。明成化十年(1474),知府潘琴修城,“鉴旧弊,图无虑,城坚而池深,门楼高爽,轮奂一新。”(林文《莆中城门重建记》)作为兴府府(军)象征的譙楼,历代多次修建,于今不减雄姿。
作为兴化平原水利命脉要害的木兰陂,始终为历代莆守所关注,不遗余力,维护修建,确保其引水溉田效能,其设计技术、工程质量亦有长足进步。元代兴化路总管郭朵儿、张仲仪,相继创建万金斗门,引木兰陂水北注,灌溉延兴、孝义、仁德三里田亩,北洋人始享受木兰陂水其利。木兰陂旧为三十二门,元人修治减去三门,因近岸处只宜筑固,以杀水势;旧时用木板为闸,随旱潦启闭,一时措手不及,或致伤人。明通判董彬皆易以石,合理设定高度,潦则水淫上过,旱则水留陂中,不假人力,自为启蔽。旧时所设小二、水手,皆自此废去;旧陂就土立石,元人重修时改为于石下立松木,每层不过五根,为脚单薄。董判乃砍木为板,厚四寸,入于土中,加石其上,钩锁结砌,压以巨石。后莆田县丞叶叔文认为:“董判以石傅(附)板为易坏,元人为址单薄亦易坏”。乃尽板而出,以松木椿入地九尺,广加一丈二尺,然后布石其上,钩锁结砌,牢不可动。凡三十二门,每门沿旧法代石为楗(柱),附楗立砥柱,柱上压以巨石。内叠长石以接水,外叠长石以送水(保护陂基不受水流淘空而动摇),然后陂立水中,屹然如山,宛如水上长城。明代知府王弼治理水兰陂,不放过涓涓细流,求孔塞穴,保护陂基,同时补缺石埕流失条石,加固陂岸,防患于未然,于细微处见精神,显示其深谋远虑。故郡志称木兰陂“前人创始,知识不凡;后人用计修治,亦或有可取者”。
南宋嘉祐中,知军刘谔创建的太平陂,其工程技术亦属创新之作。萩芦溪地险流长,刘守率众于溪流立基筑堰为陂,深二丈,阔二十丈。又以渠作圳,引水南注,沿山而行,皆用石砌理。遇山壑断处,作砥柱联驾石船(高空石渠)飞渡之。其势盘折蛇行二十余里。入境后分上下二渠,分灌高仰田与平洋田,灌田七百顷,又废原三水塘为田地,民受其利。绍定中,圳毁坏,郡守曾用虎命莆田县丞陈于頣从新修治,因石料用量大,有人建议:“松(木)性宜水,置于里,饰石于表,可省费。”曾守曰:“木不寿(命)于石明矣”。悉易以石,确保经久耐用。郡人更名为“曾公陂”。
五曰守身如玉,廉洁工程
不可不说的是,莆阳郡守在兴办公共工程的过程中,守正自律,廉洁奉公,少有牟取私利、贪贿自肥的劣行。上述请用僧家全盘主持工程事务,本身就是不插手工程,廉洁从事的明智做法。明代知府潘琴(字舜弦,浙江处州景宁县人)为人有志学古,端方静定,人撼之不动。不遗余力举办惠民实事。一日,有民来告其乡里有桥当修,潘守闻其情,即检府库中银一包与之。此银乃是旧时变卖其里中淫祠所得,“封缄如故”,民始知潘琴不是“墨吏”。
最为典型的是明代知府岳正,一位因忠直忤势而贬官来知的宰臣,莅任三载,拆淫祠,铸礼器,布庙学,修书院;作小西湖,开兼济河,筑南北堤;造桥开港,购谷实仓等等,修举甚众。由于府库空虚,用度不足,乃节缩公私浮费,而多方经理之,马不停蹄地为莆民兴办惠民实事。史志称“公来莆,兴民之利最多。”(林文《岳公桥记》)因触犯豪强势力,造谣生事,怀疑其财谷出纳,容有所私,谤议蜂起。乃进京力陈,致事以归。邑人史家周瑛对此特作评论,曰:“岳正之莅官,请托不行。凡所兴作,支给用度皆出自手,而嫌疑弗恤(体恤),故一时谤讟纷起,虽有一二持公论之士为之辨析,卒(至终)莫能胜。及其去任,莆预备仓积谷数万石,凶荒有备,民始德之。去任未几,家计肃然(衰落),滨(濒)于贫困,人始服其居官有清操云。”(《兴化府志·岳正传》)可谓查出了一个清官!其始作俑者出于自家利益,以怨报德,构陷正人君子,将何以立地自容。
莆阳郡守精英们的“廉洁工程”,显示出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需要很高的素质与很严的自律精神的。北宋莆郡知军汪待举字怀忠,衢州人,每有干以私谋求私利者,曰:“某秉笔予夺,如见神明罗列其旁。干者缩颈而退。”诚然,神明是不存在的,守身如玉的自律精神胜于神明。面对时下大面积的“腐败工程”,前赴后继的贪官,不亦悲哉,不亦痛哉!
综合上述特点,莆守兴办公共工程,急民所急体现其爱民情怀,是其兴建之动力;使民以时、多方聚资,体现其处事的智慧与能力,是其兴建事业之策略、领导艺术;继承创新,讲求质效,志在长远,体现其兴建的务实与创新精神;守身如玉,廉洁工程,显示其兴建惠民之真诚。总之,执政为民,爱民惠民,贯穿莆郡太守精英执政之全过程,体现其执政宗旨、官德政风、学识能力与人生信念。
明代邑人户部员外郎陈中,致仕归里后,称赞莆田县知县刘玑,重修南安陂事迹具有“三善”:“下车之初即以水利为己责者,义之勇也;不为浅近之谋,而为长远之规,知之明也;为民父母,而贻民以无穷之利,仁(仁爱)之泽(思泽)也。为陂而具三善,是故可记。”须知,陈中曾参与修纂明成祖、仁宗实录的大文才。其称重修南安陂,“虽费乎民,而民以为贻千百年之利;虽劳乎民,而民以为贻千百年之逸。莫不同心协力,如子趋父事。”(《重修南安陂记》)亦可作为莆守精英兴修公共设施善事的一个总评价。
明代名臣邑人周瑛主纂的《兴化府志》,记载莆郡太守精英事迹时论曰:“盖治城郭(城墙),所以保民也;穿沟渠,所以养民也。历观有宋诸贤良来守吾郡,若王克恭、曾用虎,相继以筑城郭;若刘谔、郭汝贤、汪作砺、张渊,相继以兴水利。长城言言(高大),以战以守;流水汤汤(大河急流),以灌以溉。凡我郡人,恶(怎么)可忘所自(来因,由来)哉!”(《兴化府志·吏纪》)。其执政为民风绩,亦值得当今莆民们缅怀,长官们借鉴的。 (续完) (阮其山)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