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郡太守兴学举措 ——莆郡太守风徽(四)
【发布日期:2011-12-12】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四曰:政暇讲学。
莆守精英重教兴学,除物质上扶持办学外,还发挥自身学养优势,于政务闲暇进行讲学活动。
元代兴化路总管乌古孙泽(字润甫,临潢人,今属内蒙),读书举大义,惟求诸己,尤留意学校。召长老及诸生讲肄经义,行乡饮酒礼(古代乡学,三年业成,考其德艺,以其贤能者荐升于君。时由乡大夫作主人,为其设宴饯行,待以宾礼,饮酒酬酢,皆有仪式,称乡饮酒礼。后世由地方官设宴款待应举之士,谓之“宾兴”,本此。兴者,举也,以励风俗)。后人将乌总管与唐观察使常衮、及郡人方仪并祀于学宫,纪念其兴学功德。
南宋知军赵彦励,下车之始,修明学政,亲与诸生课其肄业,教子弟殖田畴之歌、采芹采藻之颂,同然一律也。
明代知府周宗璲(字景炎,浙江天台人),居官能兴利革弊,政事修举。政暇则召集诸生讲论经史。吴逵(字近光,江西新淦人,嘉靖进士),出知兴化府。善于折狱,庭多暇时,走学宫为诸生谈经课文。知府黄一道(字唯夫,广东揭阳人,正德进士),雅好书,书学赵孟頫,尝作书《大学》、《书经》,勒府学明伦堂之扉,郡人称其书法遒古。知府范梅,(江西丰城人)以进士莅任,爱民礼士,莅学进师生讨论经旨时,惟率俗厚伦、培养气节为谆谆。知府李大钦(字惟敬,江西浮梁人),以进士自南京刑部郎出知。任上,定课期,集诸生亲校之,文体为之一变。
以上诸例,虽是一鳞半爪,仍可窥视莆郡太守精英重教兴学之诚心,及其儒士风度。
五曰:县学书院。
对于县学与书院,莆守亦时有督视,资助兴建,体现多层次兴学育人之策。这是兴化地区文教兴盛不可或缺之一环。史志所载,以明代居多,仅以莆田县学、涵江书院为例。
莆田县学,原附于军学之中,元代迁薛公池上。年久失修,独存礼殿,风雨飘摇,惧不能支。明代时,县官多次主持修建。景泰元年(1450),兴化知府孙澜,于莆田知县刘玭所建的教谕廨舍后,又易民地助建训导廨舍。成化二十一年(1485),教谕程凤仪以庙学俱败,言状于提学佥事任彦常,曰曰:“是官钱无所出。”乃下郡县区划。知府丁镛闻之,率先捐资为士民倡,邑人亦多持镪(钱贯)以来。于是建成大成殿、两庑、戟门。弘治十二年(1492),知府王弼前来视学,深感与旧制不相称,乃节缩开支,支持建学。购置民地,以辟衢路,造泮桥薛公池上,移旧池亭置诸东西,扁其一曰“咏归”,一曰“乐周”。复于亭舍后建斋舍,及于通衢竖绰楔(古时用以表彰的木坊),扁曰“儒林”以表之。县学位序显严,轩朗深邃,面貌大为改观。之后,王侯拟劝民户出一夫之值,建明伦堂及斋舍,为当道所阻而止。弘治十五年(1502),知府陈效举公帑赢余,及前推官所筹划银钱,加之义民曾崇贤捐银置田所得租金,计银三百三十余两,建明伦堂、仪门、东西廊,月台、后堂、穿堂等。
涵江书院。唐敬宗时,孔子故里曲阜人孔仲良(孔子第四十一世孙)出任莆田县令,家于涵头。岁久,子孙流落为编民,南守宁宗庆元五年(1199),适逢朱熹过莆,访得其后人,为语郡君,特立先圣四十九世孙孔宜户籍,以自别于平民。理宗淳祐二年(1242),杨栋(字元极,四川眉州青城人)来莆为郡守,精于理学,奉行正心、修身之说,乃与涵江镇官郑雄飞建夫子庙,开设书院,以训其子弟,并辟田以供祀事及月廪之费。景定四年(1263),知军徐直谅向朝廷请题匾额,理宗书“涵江书院”赐之。元大德二年(1298),兴化路总管吕君政修葺之。元武宗至大中,访得孔子五十三代孙敬山,举为明经充山长。明代多位郡守亦相继修葺之。明清间书院屡毁屡建。对涵江书院的创建与修建,体现官府对先圣敬重之心,奉行儒教之志。 (未完待续) (阮其山)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