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田人踊跃参加全国竞选的历史见证
【发布日期:2011-12-12】 【来源:本站】 【阅读:次】

莆田人竞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官员,历史悠久。成化十年(1474)四月二十日,王镛来任兴化府学教授。后来,应他的邀请,黄仲昭撰写《皇明兴化府乡贡进士题名记》。黄仲昭说:“吾莆科第,昉自唐之贞元(785-804),然迄于五代(907-960),仅十有三人而已。”“宋(960-1279)三百年间,举进士者九百七十余人,预诸科、特奏者六百四十余人。”1368年明朝建立后,“百有余年于兹。莆之歌《鹿鸣》而升为春官者,日以益盛,有祖父子兄弟相继者,有父子叔侄兄弟同升者。合八郡解额,吾莆恒得三之一。比年以来,位六卿,列禁从,长藩臬者,接踵而起。人才之盛,盖几宋矣。”(《重刊兴化府志》卷之二十八)。这是历史上莆田人踊跃报名,参加全国范围内政府官员竞选的历史见证之一。
这一记载还说明,宋太平兴国四年(979)设置兴化军后,随着地方政权建设的加强,莆田县教育有了新的起点,在科举中得中进士者不断增多。早在隋炀帝时(605-618)就开科取士,但是莆田却直到唐贞元时才有零的突破,比人家落后了近两百年,且一个半世纪后也只有十三人,和宋三百年间成就相比,那真是一石差九斗!引人注目的是,置郡后,在各地先进文化的不断推动和促进下,莆田恰似千年沉睡的雄狮,“醒”了,兴了!到宋神宗时(1068-1085),莆田不仅建成了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木兰陂,而且莆田徐铎、仙游薛奕还把同科文武状元的桂冠给领了回来,宋神宗激动得诗兴大作,称这是“一方文武甲天下”hellip;hellip;
从791年林藻中进士起,到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止的1000多年间,莆仙人中进士的就有2000多人。在古代,除了天子,莆田人什么大官都做过,宰相、六部尚书、封疆大臣等都做过,有的还是“三部尚书”,例如陈俊。有的家庭大出人才,唐代林披有九个儿子,都做了刺史级以上的官,史称“九牧林”;黄璞举进士和四个儿子同列馆职,史称“一门五学士”。宋高宗时,黄公度与陈俊卿为同榜的状元、榜眼,史称“魁亚占双标”。到了明代,一家几代人都中举或中进士,那就更多了,那时的碑坊已经说了,这里也就不一一举例说明。
在明代,解元、状元、榜眼、探花,各地都不容易得到,所以,一旦被莆田人拿下,那真是件莆田教育史上的大事。在明代,莆田城碑坊林立,有状元、解元等坊,有集体表彰各科登第者坊,父母官向本府县人民随时汇报莆田竞选成果。其结果,越是让广大人民群众知情,莆田中举人中进士的人数越来越多。据《山斋集》卷九《国朝莆阳科第录序》记载:“自洪武庚戌(1370),迄嘉靖戊子(1527),凡五十六举,士由乡荐者,千一百一十一人,登甲科者,三百口十四人。”(朱维幹《莆田县简志》第十六章《明代莆田文艺界》)。
本世纪初,由于姓氏源流研究的需要,我曾根据清乾隆《兴化府莆田县志·选举志》的记载进行统计,明代莆田中举人数共1707人,其中林氏294人;进士518人,其中林氏81人。在明代凡中举人中进士的,一般都可以远离家乡,到省外做官,并把当地经济发展信息转告家乡人,从而引起了各地外流人口的不断增多。所以,不能孤立地看科举,以为那与经济发展无关,仅仅是少数人的事。明代洪武二十四年以后,莆田县在籍人口日益明显减少,中举人、中进士者不断增多,是一大原因。 (林劲松)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