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明初兴化府的人口变化
【发布日期:2012-03-25】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户数大减
据《重刊兴化府志》卷之十的《户口考》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兴化府总户数64241户,景泰三年(1452),降到40319户,户减23922户,达37%,十分惊人。其中,莆田县由51151户,降至36009户,减少了15142户,达到30%;仙游县由9530户,降到4310户,减少了5220户,达到57%;“兴化县凋耗,正统十三年(1448)奏革,其见存仅及三百户,归并莆、仙二县带管。”洪武二十四年,兴化县户籍3560户,仅仅57年,就减少3260户,90%以上户数逃离家乡。到弘治五年(1492),兴化府总户口降到29010户,又减少了11309户,101年间总户口减少了35231户,相当于十个兴化县“凋耗”。这就是说,除了兴化县,莆、仙两县人口流失也十分严重,到弘治五年,莆田县仅有26271户,仙游剩下来的有2739户。那些喜欢想当然的人,见此情况,一定会罗列一大堆罪名加在知县、知府头上,把他们说得十分可怕。好在兴化府那时候出现的户口大量流失,全国各地府县也不相上下,除了两京、部分沿海城市户口大增之外,绝大多数地方户口大减,全国城乡人口发生了规律性的变化。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流动日益频繁。所以,谁也不会去找兴化府县追根究底。
劳动力被大量雇佣
既然如此,那末,我们也就只能在明初所制定的经济制度里找原因了。明太祖朱元璋扶植工商业,征税轻微,说到底,那是在向“有饶于财者”倾斜,激励他们投资工商业,发家致富。这是因为,商税“三十取一”,对小商小贩有利,对大商、巨商更有利。小商小贩个体经营,发不了什么大财,而大商、巨商依靠雇佣劳动,却可在各地到处创业,成为富翁。洪武末年,冶铁私营“三十一取一”,获利多,但小生产者却沾不了边。创办冶铁业,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这显然是有饶于财者的事。两京人口为什么不断增加?因为在那里谋生容易,所以那里工商业发达。那时,大商人还投资农业,广植桑、麻、木棉、茶树、甘蔗、果树等,雇佣一大班人进行大农业生产。在采茶、摘果、庄稼收割季节,还大量雇佣季节工,抢收抢种。查到此为止,真相大白,大量雇佣劳动力导致了明初全国城乡人口发生了规律性的变化。所以,马克思说:“每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规律。”这实在是个新鲜课题。过去人们只知道战争、瘟疫、特大自然灾害会使该地人口大减,例如南宋末年,元军攻占莆田城,实行惨无人道的屠城政策,曾经给莆田带来了空前未有的大灾难。但是,谁会想到大量雇佣劳动力却会导致许多地方大量人口流失?!地处山区的兴化县三四千户人家,竟然陆续转移他方,最后仅有300户,县也被撤消?!
意义
从历史上看,莆田是个好地方。这里的先人特别会吃苦,早在唐代,他们就围垦造田,向海龙王取粮,至今,民间还到处传诵吴兴造田,与蛟龙搏斗的故事。这里的家长特别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早在唐代,这里就创造了“一门九刺史”、“一门五学士”的奇迹,提高了莆田文化教育在全国的地位。但是,这里却“人多地少”。所以,明初这里人口大量迁移外地,是特大好事。创业贵在抓好良机。100多年间兴化府人户迁出过半数,说明许多人在外不断找到了更好谋生、更有作为的地方。英雄自寻用武之地,历来如此。况且脚在他们胯下,那是拦也拦不住的。他们离开之后,人均占有土地翻了一番,缓和了“人多地少”的局面,这是很有意义的。在今天,莆田的长远目标是开发湄洲湾,创建现代化大城市,拥有上千万人口,届时,海内外各姓宗亲又将会纷纷率领妻儿老小回家乡,加入建设新莆田的行列。创建港湾城市是莆田的另一新出路。
全国漏报几千万人口
值得一提的是,有进有出,当兴化儿女外出谋生时,他乡儿女却来兴化谋生。这是因为莆田是个好地方,随时都会有人来这里找活干。但是那时地方政府在统计户口时却把他们遗漏了,所以我们今天也就不知道有关具体情况。引人注目的是,莆田这样做,其它地方也这样做,结果全国一次就漏报了好几千万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全国总人口达6054万,弘治元年(1488)减至5020万(《孝宗弘治实录》卷21),95年间在籍人口不是增多了,而是减少了一千多万。由于他们大多数人是无产阶级或半无产阶级,所以对于他们的到来,各地政府官员一方面表示关心,希望他们受雇于人,多挣钱,以增多地方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却加强防范,谨防其间有些人经济犯罪。只是这些人非常住人户,流动性大,所以,也就不统计上报(实际上也不好操作),谁也没有想到全国各地加起来,竟然漏报了几千万人口!这是户口统计的历史教训,值得注意。
建设中等城市
更值得注意的是,1368年明朝建立后,雇佣劳动发展了,到弘治时有好几千万无产阶级和半无产阶级背井离乡,在“有饶于财者”的率领下,向工农业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建设两京,建设一个个中等城市hellip;hellip;这就是说,在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之前,明代中国城乡建设已先行了一大步,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试想,要是贻误良机,到弘治时还是江山依旧,没有许多个中等商业城市,也没有大农业,工业还处于元代水平,那就要被开除“球籍”,成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加强国防建设,我国先贤有先见之明,从明初起,就懂得建设万里海疆,实行军民联防,防倭防盗,誓死保卫祖国;到1840年,我国总人口增到41200万,相当于元代极盛时期5300万的8倍,“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3”(马克思语)。这就是说,明代中国人进行国防建设,完全是自卫的,为了发展生产力,为了人口增长,社会繁荣昌盛,并到达预期目标;清朝建立后,又继往开来,大大地发展了一步。万事开头难,明初的步伐也就成了关键时刻!所以,笔者对明初城乡人口开始发生的规律性变化十分赞赏,称得上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创举。 (林劲松)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