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宋明时期莆郡风俗概述
【发布日期:2012-04-08】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风俗,是一个地方因其自然地理与社会人文条件的差异,长期形成的风尚、习惯。古代政治,以教化(教育感化)为大务,不以威势成政。而求治之道,莫先于正(端正)风俗。治国的根本方针在于正人心、厚风俗。宋代政治家王安石认为:“风俗之变,迁染(感染、影响)民志,关之盛衰”。古人论治道必先于风俗,体现儒家以德治国政理,成为历代执政者遵循的大政方针,亦是检验为政得失的一个重要标志。
宋明时期,是古代兴化地区最为辉煌的历史时期。山川灵秀,风俗醇厚,文教兴盛,成为一大特色,故有“地不大于曹滕,俗已几于邹鲁”之说。
宋代莆仙风俗,现存郡志《莆阳比事》虽无专题记载,仍可窥其一斑。该书不少纲目及其内容,均是对当时风俗的真实记录。如“干戈不动,絃歌相闻”条称,“莆为文物之地旧(久)矣。乞今有lsquo;三家两书堂rsquo;之谚”;“楼名万卷,馆开三余”条载方渐(字梅州)尝谓:“闽人无资产,恃以为生者,读书一事耳!”以及“漆林书堂,福平别墅”,反映以读书为业的风尚;“南宫高第,壁水上游”、“名亚虎榜,魁占龙头”、“四异同科,七名联第”、“三世登云,四代攀桂”、“父子一榜,昆季同年”条,记述科举之盛;“循吏为冠,清白相传”、“羡余不献,券旁自焚”、“恥付秦党,弗诣蔡门”、“忍负宿诺,就寻美约”条,称颂士尚义节、居官清正之风;“坊表孝义,里名文赋”、“黄氏义学,陈公义庄”、“林公责子,郑母训儿”条,赞美孝义之风;“寺观相望,户口日殷”、“禅林高僧,佛岗戒尼”、“雨祷龙潭,旱祈蟹井”、“鬼兵佐国,神女护使”条,反映宗教信仰习俗。由此看来,若称《莆阳比事》为半部风俗志,亦不为过。莆阳名臣陈谠为该书作序,开宗明示,曰:“吾莆山川清淑,风俗醇美,hellip;hellip;节行扬芳,文学垂范,代不乏人”,信之不诬也。
南宋进士出身的仙游县尉黄岩孙(福建惠安人,字景传),所作《仙溪志》,是现存又一宋代县志。该志卷一创设“风俗”目,对仙邑风俗有概括记载。曰:“莆之风俗,惟仙游为近古。生其间者,人性敦朴,嗜好简静。始也,士未知有科举之利,民未知有纷华之悦。承平日久,始多儒雅、多世家宦族,而习俗渐趋于文然。儒者力于修饰,而不苟进取;士者乐于清贫,而不急富贵。有高卧山林而累征不起者,有致身公相而田不增一亩、屋不插一椽者,此往时士习之正也。风声气习之熏梁,盖可想已。业进士者,明经多而词赋少;录民伍者,耕农多而商贾少。婚姻不衍于礼,丧葬不俭其亲,有无缓急相通融,岁时往来相问劳,犹有古之遗风焉。县三面皆山而濒海,之地仅东南一隅,生齿日繁,田畴有限。中产藉粬蘖以营生,细民蒔蔗秫以规利。勤俭以署户门者,能安于淡泊,而不尚侈蘼以相誇;争竞以泄私忿者,能亟于惩艾,而不事嚚讼以求胜。知理循分,而寡欲易足;安土乐业,而用志不渝。此风俗之大略也。惟其风俗之淳,故流弊有所不能免。俗敬鬼神,则受巫觋蛊惑之欺;性多慈弱,则启倖民侵牟之害;人皆爱身畏法,则滋鴈鹜舞文之奸。使或得以议俗焉,武城化言偃而絃歌,晋鄙董阳城而善良返朴还醇,盖将有望。该志卷二“进士题名”、卷三“衣冠盛事”、卷四“唐及五代人物”、“宋人物”,记载仙游县唐宋时期科举文教之盛,魁彥胜流之风节;卷三“仙释”“祠庙”,记录仙邑宗教情况与信仰习俗。亦是不可多得的古代风俗史料。
有明一代,史志对兴化风俗的记载更为详尽、系统。弘治初年,邑人黄仲昭《八闽通志》,设置“风俗”专卷,记载各地风俗。附“岁时之俗”。“兴化府”目载有:儒风非在常衮后、永不动干戈、文物之邦、有齐鲁遗风、家贫子读书、比屋业儒、诗书礼乐为八闽之甲、产薄而用俭、科目得人之盛天下鲜俪诸项。称仙游县“邑有四民土风之盛,民朴俗淳”。值得注意的是,他在谈及“岁时·延师”之俗时,直截了当地指出日益滋长的陋习。曰:“吾莆风俗,古以邹鲁称,比来豪家势族,凌轹乡闾;小子后生,干犯长上,内利而外义,厚疏而薄亲,讹讦之风日起,奢侈之俗日滋。”端午节“竞渡”目曰:“城内外闾左细民,各合其同社之人,为龙舟以竞渡。费用甚夥,有至倾家产者。士大夫皆笑其愚,而莫之能禁也。”(《八闽通志》卷三,风俗志)。
弘治时邑人名臣周瑛主纂的《兴化府志》,“终篇所述,皆以修政立事、济人利物、移风易俗为主”,专设“风俗志”一卷,概论风俗之道,并扼要例举莆仙风俗之特异。如莆田旧习:主要是俭啬(节省)勤力,衣服古朴,重廉耻,惜行检;以读书为故业;科名之盛,甲于闽中;忠孝大节,前辈风概,摩激千古。
又列举岁时所尚习俗,诸如上元放灯、乡社祈年、清明祭墓、端午饮熟竞渡、中元送纸、中秋佐秋、冬至祭祖、除年馈岁、守岁等土俗节例。特别指出“美恶相半”,如端午龙舟竞渡有“三害”(破财,起斗争词讼、覆舟殒命)。
该志称:“仙游旧习敦本质朴,风俗谨厚。(蔡)京、(蔡)卞后士习渐归于正,科名不在莆田下。其岁时所尚,颇与莆同”。文中夹注,多取黄氏《仙溪志》,故略。
成书于明朝末年的《闽书》,是福建名臣史家何乔远主纂的闽史巨著,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省志。该书亦专设风俗志一卷,对莆仙风俗概要记载如下:“莆(田),壤地褊小,善国也。壶山、兰水,映带秀发。故其人好礼而修文,士相矜(崇尚,互勉)以名节。出则竖名皇路,居则扫轨衡门。气韻之所歔吹,布韋蓬藋莫不顾化。老生宿儒,出而授经近县,步趋坐立,造次不失。下至洒削卖浆之伦,未尝敢岸帻科头行衢道。贫家觞豆数行,秩秩有次。吾伊之声,比屋而闻,通有韻之文,十人以三四。故其学书不成者,挟以游四方,亦足糊其口。或以绘画、命卜,自寿江湖间。而行买之人,金陵为盛。其工作盖与扇行八郡。以其壤地褊小,或至鄙与陋,卒毋敢奸蘭(犯禁走私),跳于四民之业。仙(游),近邑也。其人心质,风俗大抵与莆相类。倚山田颇足自资,而少出门。”
由上可见,风俗醇美,是宋明史志对莆郡风俗的一致结论。而这种醇美风俗,是同儒学发展、文教兴盛息息相关的,是儒文化南移的必然结果。史家认为,儒学本身就是一种源于古代中原地区的风俗文化,反映古代中原地区的民族精神。儒学是对古老文化的概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宗旨即以仁爱为核心的人伦文化,反映中华民族的美德。
与此同时,史志亦毫不隐讳地指出莆郡风俗的陋习。突出表现在宗教信仰上,形成对人民的诸多精神枷锁,《莆阳比事》“寺观相望”条目称:“(五代)闽王延钧崇信竺乾法(佛法),一岁度僧至二万余。莆大姓争施财产,造佛舎为香火院,多至五百余区。”大寺内多有分院,广化寺下有庵院百二十余所。“今天庆观(道教)三殿宏丽,甲于八郡。”《仙溪志》“仙释”条目称:“(仙游)晚唐以来,地有lsquo;佛国rsquo;之号”,“祠庙”条目称:“(仙水灵惠庙)神主科名尤灵诏,岁兴(化)、福(州)、漳(州)、泉(州)士大夫斋戒诣祠下丐梦(祈梦)不绝”。“灵显祠(旧名何仙祠)。郡之士子有志于功名者,先期斋沐谒祠丐灵,显晦皆决于梦,其应如响。”《兴化府志·风俗志》称:“(莆田)其岁时所尚,美恶相半”;“(端午节龙舟)竞渡。按,竞渡有三害:破财,一也;起斗争、词讼,二也;不幸覆舟,殒伤性命,三也。然细民乐为之,官府终莫能禁。”“七月中元节,送纸。人有多买纸为钱,及糜之为金银锭,侑以酒肴,荐诸祖考。其纸以多为善,出嫁女子行礼父母家,名曰lsquo;送纸rsquo;,其费尤多。太守王公弼以其无益,尝出条约禁之,终莫能止。今按此有三失hellip;hellip;”
史志对莆郡风俗的记载,不饰美,不掩陋,尊重事实,予人较为全面的认识。明代名臣、史家黄仲昭《邵武府志·序》称:“(府志)于风俗,则明其美恶,而使民知所因革”。去恶扬善,化民成俗,正是莆郡太守精英莅政之要务。(未完待续) (阮其山)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