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端正士习 化民成俗 ——莆郡太守移风易俗事迹之一
【发布日期:2012-04-15】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郡史表明,兴化军的设立,原本就是出于天朝风教化民、使民从化迁善之初衷。首任太守段鹏,“诞敷皇猷(布施帝王谋划),昭宣政教(教化),风(讽谕)之以礼乐,导之以忠教。染顽嚚(愚悍而顽固)之俗旧(久)为不类者,咸与惟新。”以至原先隶属于泉州郡的莆田、仙游县民,亦“向(向往)公之德,皆望风而化,不教而顺。”([宋]陈仁壁《兴化军厅壁记》)。透过溢美之词,看到段守教化育民之功。故明代吾莆著名史家周瑛认为:“(宋)太宗建军曰lsquo;兴化军rsquo;,而以(段)领之,得其人矣。”(《兴化府志·吏纪》)
莆郡太守精英发扬段鹏风绩,以化民成俗为要务,革弊立新,去恶扬善,营造良好的士习民风,促成莆阳醇美风俗。
所谓士习,一般指士大夫习惯风气,亦指学子(读书应试者)的习气。明永乐朝福建佥宪高勉,应邀作《莆田县学进士题名记》,指出士习对民俗的重大影响,曰:“余惟《诗》云lsquo;济济多士,克广德心(众多士人,传播善意),则化民成俗,大有所冀(期望)。士习正则民俗媺(美好,和善),民俗媺则世德厚(世代留传的品德醇厚)”。吾莆名臣,明代三部尚书林俊指出:“学校,风俗之本。”为政者群之以学校,以广其聪明,端其志虑,而致谨于庸言庸行(日常言行)之间,善相摩,过相纠,以促成良好风俗。(《修莆田儒学记》)黄常《仙游县儒学重兴庙学记》亦称:“古之教(育)者,家有塾,党(乡村)有庠,术(远郊)有序,皆所以化民成俗也。故善治者,必建学以崇教化”。称赞知县王彝知政之所本,拳拳以兴学为务,殆见家诗书而人礼乐,又何患俗之不厚(醇厚)、治(大治)之不复?同时指出,化民成俗之事,虽有赖于官府兴学,然亦有望于仙邑诸贤。
由上可见,士习影响风俗,以士风带动民风,乃是古代先贤之共识。端正士习乃是“化民成俗”的重要途径。因此,历代莆郡太守精英,无不重视抓学风士习,促风俗醇化。
元代兴化路总管乌古孙泽,任上“尤留意学校,召长老及诸生讲肄经义,行(举行)饮酒礼,以励风俗”。乡饮酒礼是古代传统礼俗之一。(古代乡学,三年业成,考其德艺,以贤者荐升于君。由乡大夫作主设宴送行,待以宾礼,饮酒酬酢,皆有仪式。后世地方官设宴招待应举之士,称“宾兴”。)周瑛《兴化府志·礼乐志》详细记载莆郡乡饮酒礼的制度程序。礼中,司正举觯(三升酒器)而揖,赞曰:“恭惟朝廷,率由旧章,敷崇礼教,举行乡饮,非为饮食。凡我长幼,各将劝勉: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党,毋或废墜,以忝所生”。赞词道出儒家所倡行的道德准则,亦是沿袭千年的一种礼仪风俗,旨在倡行忠孝、谦让、和睦的社会人际关系。南宋兴化知军吴炎,进士出身,为人清介恬靖。为政先教化,崇礼逊宾,兴贤能,命乐工按古音谱歌《鹿呜》之诗以飨之。明代洪武初出任兴化知府的盖天麟,面对元代风俗弊坏,修治庙学,杂采古昔仪礼,著令于礼官,竭力改变风俗。他们均是以俗促士习、化风俗的。多位郡守还亲临庙学课业,促使良好士风的养成。南宋知军赵彦励,下车伊始,修明学政,亲与诸生课其肄业,教子弟殖田畴之歌、采芹藻之颂,同然一律也。
明代永乐朝兴化知府周宗燧,字景琰,浙江天台人,为人倜傥,宽猛有制。时卫帅势重,凌胁郡邑,宗燧毅然曰:“彼弱我耶?吾有以制乎彼矣!”每相见,不轻与狎,但处之以道,接之以礼。士卒蛮横粗暴,与民争道,殴打民众,则以法绳之,卒帅数请不贷,卫所为之肃然。政暇之时,召诸生讲论经史。知府吴逵,字近光,江西新淦(今新干县),嘉靖朝进士。居官清正,庭多暇时,时走学宫,为诸生谈经课文。知府李大钦,字惟敬,江西浮梁(今景德镇)人,进士出身。政无扰民,行乡饮酒礼,先日肃宾,惟谨届期,威仪秩秩,学门之内,奕焉改观。又定课期,集诸生亲教之,文风为之一变。
太守关注士习之风,波及县邑。南宋仙游知县赵次传,字嵓肖,泉州人。来知县事,审为政先后,首兴学校,作士气。兴化县知县黄逸,字德俊,晋江人。为政本于至诚,尤崇尚学校,建议道堂,日集诸生,相与讲论切磋。史志称:“郑侨以文章魁天下,乃其所造就云。”
为了激励士子好学修德,又于府、县学立科贡题名碑,表彰前人,风励后进,以示永久。并将碑石立于士子出入之处,朝夕观仰,自然感发而兴起,借以达到表前励后之功。且碑记多由省官或本邑资深老臣撰写,阐发兴学养士之道,富有深意,不啻为端正学风士习的砺石。明代名臣、翰林编修黄仲昭为郡学撰《皇明兴化府乡贡进士题名记》,回顾宋三百年间科举盛极,同时指出:“然此未足深羡也,仲昭独慕其时元夫、巨人相继而出。为宰辅则相业光明、宗社嘉頼,为谏官则议论忠谠、夷夏知名;或侍经筵则尽启沃之责,或司民社则效抚宇之劳;临大节则蹈鼎镬而不顾,决大议则触权奸而不恤;有倡关洛之学而丕变士风者,有绍考亭之绪而深入理奥者。虽所遭不同,所就亦异,而其纯正笃实之学、崇伟光大之行,皆卓乎其不可及也!当时谓吾莆之盛,有曰lsquo;地不大于曹滕,俗已几于邹鲁rsquo;,其谓是欤?”认为明代以来,“人才之盛,盖几于宋矣。而凡中外臣工(官),有以清修端谨、奇伟磊落名天下者,往往多莆人也。其复宋时诸君子之盛,殆亦权舆(起始)于所乎?”他语重心长地寄望,“胤(后代)是登名兹石者,皆当为莆自重:其立朝也,必求如古之所谓大臣;其治民也,必求诸古之所谓循吏;世道隆平,则崇礼让、励廉耻,表然立天下之轨范;万一不幸,则抗节义、殉忠孝,毅然树国家之桢干(骨干)。使他日期论人才之美者,必先吾莆田;称风俗之淳者,亦必先吾莆。则吾莆果复宋时之盛,而号于天下曰邹鲁,又奚愧哉?若徒夸科第之荣,侈爵禄之盛,而以为儒者之事业止是而已,则非仲昭所望之于莆人,亦岂贤守贰师儒所以表著风励之意哉?”
黄仲昭为翰林编修时,曾疏谏明宪宗罢禁元宵烟火,遭受廷杖谪官,以志节被誉为南都“翰林三君子”之一。此碑记十分突出地强调士人志节的养成,风励后学以吾莆人才之美、风俗之淳,无愧于邹鲁美誉。北宋名臣蔡襄《仙游县学进士题名记》指出:“必先乎已立,而后泽于人者也”。强调为人要做“德与位宜,或位虽屈而德伸”的“吉士”,防止“德不有加,而位过之,或谬戻(谎谬,乖戾)著焉”的即品质恶劣“小人”。南宋王迈为郡学作的《修学增廪碑记》,与明代太子师郑循初为莆田县学作的《科贡题名碑记》,亦无不强调士子志节风习的修养,鞭策士人“由科贡以出,亦匪为利禄计也,将以所学措诸事,为以资其治于天下。”体现儒家修身、平天下的政治思想。 (未完待续)(阮其山)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