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树立风标 激励风俗 ——莆郡太守移风易俗事迹之二
【发布日期:2012-04-23】 【来源:本站】 【阅读:次】

莆郡太守培育郡境淳美风俗,十分重视树立风标,发挥乡贤先烈的风范作用。对境内一些奉祀有德于民的功臣志士祠庙,力加维护,借以激励风俗。
庙祀是古代传统的一大礼俗。凡有功于国家者,或有惠于生民者,或先儒行检有足以激励风俗者,昔人皆立庙祀之。李宏、钱四娘、林从世、僧涅槃、智日,是创建木兰陂的功臣。莆人感其大德,相与立祠陂上以崇报祀。宋宣和初,兴化军太守詹时升拨官租供养,殊赏李宏之功,并特署其祠曰:“李长者庙”。后人又奉祀钱四娘、林从世等于庙内。淳祐间,改建为前后二座,前祀长者,后祀钱氏。知军赵与湮奏请朝廷赐额,从其请总赐额“协应庙”。后又封长者惠济侯,钱氏惠烈协顺夫人,岁时郡官僚属莅祭。元代延祐间,兴化路总管张仲仪,从李宏裔孙之请,将协应庙东侧的见思亭改建为新庙,以祀李长者,而以旧庙祀钱氏。至顺初年,兴化路同知廉大悲奴拜谒祠下,见庙堂狭窄,僚属拜跪无所,慨然叹曰:“长者惠斯民宏矣,而祠是,可乎?”亟与达鲁花赤商议改创祠庙之事,决定拨赡陂田租收入,聚财鸠工,拓而大之,修饰一新。主祀李长者,配以妙应、智日二僧,林从世、黎畛(莆邑主簿,壮钱氏志节,叹而暴卒)二君。钱庙亦饰旧而新。
对李长者和钱氏庙的请额修饰,旨在弘扬木兰陂功臣们舍己为人、惠泽生民的高风亮节。唐代长官吴兴,埭海为田,为民兴利而以身殉之,郡人立吴公庙祀之。宋大观间,兴化知军詹丕远奏以有功在民,赐额“孚应”。南宋太守陆涣,奏封吴兴为“义勇侯”,倡导见义勇为气节。
莆郡文教兴盛,人物英英,建勋业于当时,流声光于后世,后先相望,其学行风操,百世可仰,无疑是引领风俗之典型。因而,为莅任太守所重,视之为淳化风俗之富贵资源。正如南宋名臣王迈《兴化军修学增廪记》曰:“思莆吾邦,为元老大臣,则有若正献陈公(陈俊卿)、正简叶公(叶顒)、庄敏龚公(龚茂良),相业光明,宗社嘉頼;为耆师巨儒,则有若艾轩林公(林光朝),湘乡(郑厚)、夹漈(郑樵)二公,与近世复斋陈公(陈宓);或勋业不竟,或肥遯自高,或急流勇退,皆得以并祠学宫,清风凛凛,百世可仰。”尽力扶持,发挥其风励作用。
林光朝是南宋著名大儒,素有“南夫子”之誉,官至国子祭酒,中书舍人兼侍讲等职。其学通六经,旁贯百氏。开门教授,学者数百人,取巍科、登显仕甚众;其为人以身为律,以道德为权舆(起始),不专习词章为进取计;其出入起居、语默问对,无非率礼蹈义,士者化之,对莆田的士风影响甚大。光朝殁后,人思其矩范,阖郡之士到郡庭进见郡守林元仲,曰:“莆虽小垒,儒风特盛。自绍兴以来四五十年,士知洛学(理学),而以行义修饬闻于乡里者,艾轩先生(林光朝号艾轩)作成之也。”恳请设立祠宫春秋二祭,“以慰邦人之慕,而垂后来之劝”。林太守莅莆,政尚严明,以厚风俗、敦教化为本,喜曰:“言会于心,其(岂)可后乎?古所谓乡先生殁而可祭于社者,非斯人其谁?”乃择城南隙地,为屋十六楹,丹臒(红漆)一新,像貌焕然。太守崇德尚贤,闻者兴起。明年二月,太守亲率诸生敬祭祠下,一郡之人莫不奔走瞻敬。
据史志记载,郡学设有“乡贤祠”,合祀林攒、林蕴、林藻、方仪、蔡襄、林冲之、林郁、叶顒、郑厚、郑樵、陈俊卿、龚茂良、林光朝、刘夙、刘朔、郑侨,凡一十六人,皆绘像于两庑。绍兴中,教授徐士龙改扩建郡学,建“名贤堂”,专祀林攒、蔡襄二人。后改作“三贤堂”,增祀陈俊卿。元至顺间,同知廉大悲奴改为“尚贤堂”,后复改为“乡贤祠”,增祀林蕴等。明代宣德至成化间,合祀乡贤激增,相继增至六十三人、七十五人、八十一人,弘治时所设神主达百许人之众,为有识者所诟病。邑人、礼部主事宋端仪常念及此,特作《乡贤考证》,提出去取之宜,以告当道君子。认为:“表异其尤数公,以为后学景仰足矣,不必如是之多也。”兴化知府潘本愚尝欲改建,未卒功而去。知府岳正来守之初,特向老臣彭韶资询政俗,彭氏致书岳守,指出:自古为政者,未始不以教化为急。凡名公所至,皆以表彰先贤为务。莆郡学后,旧有乡贤堂以祀先进,所祀之人颇失之泛,不足以励后学。故莆虽号为文献之邦,然节义日衰,难以救药。认为:莆中先进之文章节义、政事功业,无出蔡君谟、陈俊卿、林光朝、陈宓、李富五人。名位虽或不同,然为千载殊绝人物则一。宜别立祠宇,使邦之人士以时祀之。搜访各家遗集置诸祠中,庶后人有所矜式(尊重效法),以挽回古风。岳守任上,先后迁建林攒孝子祠和陈氏二相祠(祀陈俊卿,陈文龙),知府蒋云汉重建蔡襄祠,知府王弼后改建前后二堂并两廊外门,又赎田六十余亩、水池二口,以供祀事。
据《兴化府志·群祀志》与《闽书·建置志》莆郡境内还有不少旨在表彰名臣、英烈、师儒的祠堂,如祀南湖三先生郑露、郑庄、郑淑的三先生祠堂,御史黄滔祠堂、林氏九牧祠堂、叶(顒)丞相祠堂、刘后村祠堂、林氏忠义祠,以及柯潜、翁世资、陈俊、彭韶、林俊、陈茂烈、黄巩、黄仲昭、林云同、郭应聘等人的祠堂,对于引导良好士风,培育淳美风俗,无疑都是令人仰止的风标。同时邀请名贤老臣题记,深化意义,扩大影响。 (阮其山)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