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明代莆阳牌坊扫描
【发布日期:2012-05-13】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明代莆郡太守,更加喜爱并广泛运用牌坊这一形式,表彰贤哲,宣扬节义,树立风标,醇化风俗。牌坊名目,大致沿袭宋代所表彰的科第、贤哲、名臣、节义等类,数量则成倍增加,并具有新时代的特征。
一是科第牌坊激增。除登进士第外,还为乡试举人立坊,几乎成为常例。弘治五年(1492),知府王弼为庚戌科(弘治三年)进士方良永等七人立“进士坊”;永乐元年(1403),通判孙旼为廷试第一人林环立“状元坊”;景泰三年(1452),刑部尚书薛希琏为廷试第一人柯潜立“状元坊”;永乐十五年(1417),通判董彬为探花黄旸立“亚魁坊”;成化八年(1472),知府潘琴为进士李仁杰立“探花坊”;宣德六年(1431),知府陈敬为庚戌科廷试第三人林文立“探花坊”;弘治六年(1493),同知朱海为成化丁未科登进士第黄穆等九人立“九德坊”;为历科乡试第一名立的“解元坊”达十座之多。多位知府为历科乡试中举者立坊,取名“汇英”、“共臣”、“汇进”、“联壁”、“多隽”、“秉德”、“麟凤”、“鸣盛”、“集英”等。景泰四年(1453),知府张澜为景泰癸酉科乡试举举人许评等四十六人立“聚奎坊”;成化二年(1466),知府岳正为乙酉科举人吴仲珠等三十六人立“同升坊”。
与此同时,表彰家族成员联袂相踵登第的牌坊,也与日俱增。如成化四年(1468),岳正为方鼎(永乐乙未进士),侄方朝宗(天顺丁丑进士),并朝宗父方鸾封主事立“世荣坊”;弘治十四年(1501),为丁丑科进士吴绎思暨侄吴世腾(戊戌进士)立“金榜联芳坊”,成化二年(1466),为员外郎林英,及其子林辉(甲辰进士)、孙林成(甲申进士)立“三世登瀛坊”;景泰二年(1451),知府张澜为应天府乡试第一人黄寿生,与孙黄深(福建乡试第二人)立“世魁坊”;成化十六年(1480),知府刘澄为永乐庚子科乡试第一人吴观,塈堂侄吴稜(成化庚子科第一人)立“解元接武坊”;成化十五年(1479),为侍讲陈音及其弟陈员领乡荐,陈音子陈举、陈华同登乡第,立“奎璧联辉坊”;弘治十二年(1499),知府陈效为洪武乙卯科叶保、庚子科叶琪、进士叶峦、成化乙酉科叶棘立“四世青云坊”;成化间,为举人林光甫暨兄英甫立“棣萼联辉坊”等。这些牌坊,见证宋以来莆人以读书为故业风俗的延续与发展,出现文教兴盛、人材彬彬辈出的新局面。岳正在莆三年间,相继立坊十四座,知府王弼立“承流坊”等十八座,足见二位太守表彰先进,激励风俗的热情与厚望,当然,亦是体现其政绩的一个标志。
二是名臣牌坊涌现。仅部堂一级的重臣就有:成化三年(1467),知府岳正为户部侍郎陈俊立“常伯坊”;成化八年(1472),知府潘琴为右副都御史翁世资立“都宪坊”;成化二十二年(1476),知府丁镛为湖广布政使严淦立“方伯坊”;弘治十五年(1429),为佥都御史林俊立“都宪坊”;弘治元年(1488),为刑部右侍郎(后为刑部尚书)彭韶立“大司冠坊”;弘治八年(1495),知府王弼为国子祭酒郑纪立“大司成坊”。
对一些官品虽然不高,但有声名的官员亦有立坊。如御史之“豸绣坊”、“峨豸坊”、“绣衣坊”、“豸虫坊”(御史穿獬豸补服);翰林之“步玉坊”、“登瀛坊”、“太史坊”;知府之“州伯坊”;教谕之“步蟾坊”等。
还有不少表彰家族成员先后或同时出仕做官的牌坊。正统十五年(1450),为时任户部郎中(官至户部尚书)的翁世资,兄翁世用(官终贵州参议)立“联芳坊”;成化二年(1466),为黄氏教授黄宦,与子御史黄谨、孙立事黄绎立“三世青云坊”;成化十年(1474),为黄氏礼部郎中黄庆、翰林检讨黄寿生、知县黄子嘉、御史黄深、评事黄仲昭立“济美坊”;弘治三年(1490),知府丁镛为知县戴原性,与其孙袁州通判戴惟清立“世牧坊”;弘治九年(1496),为宋氏助教宋汝勤、提学佥事宋端仪、解元宋元翰立“三世青云坊”;弘治十年(1497),为林氏翰林修撰林环、与子教谕林继,孙教谕林偃、助教林伋,曾孙教谕林禋立“世科坊”;弘治十三年(1500),知府陈效为南雄府同知陈钟,暨其伯通判陈瓒,叔郎中陈懋源、弟进士陈伯献立“青云接武坊”(接武为人事相接意)等。此类家族盛事,因人事跨度较大,故多由御史立坊。
此外,还有为致仕老臣荣归立坊。如景泰元年(1450),知府张澜为致仕员外郎陈中、行人方澥,按察使林坦等八人立“耆英坊”;成化三年(1467),知府岳正为致仕翰林学士林文、行人方澥、员外郎林津、通判方熙、知县黄子嘉立“诸老坊”;成化二十二年(1486),知府丁镛为致仕知县郑儒,及其叔知府郑述立“昼锦联芳坊”等。
此上各类名臣牌坊,见证明代人才之盛,正如名臣、史家黄仲昭,谈及百年来更定学校科举之制,作新人才的成就时所论,曰“莆之歌《鹿呜》而升春官(指礼部会试)者,日以益盛。有祖、父、子、兄、弟相继者,有父子、叔侄、兄弟同升者。合八郡解额(乡试中举名额),吾莆恒得三之一。比年以来,位六卿(六部长官)、列禁从(帝王侍从)、长藩臬(布政使、按察使)者,接踵而起。人才之盛,盖几于宋矣。而凡中外臣工,有以清修端谨、奇伟磊落名天下者,往往多莆人也。”(《皇明兴化府乡贡进士题名记》)更值得回味的是,他语重心长地寄语碑记题名进士们,皆当为莆自重,使他日论人才之美者,必先吾莆;称风俗之淳者,亦必光吾莆,无愧于号天下曰lsquo;邹鲁rsquo;,不辜负师儒立碑,借以表著风励之意。道出莆守精英立科第、贤臣牌坊,激励风俗之深意厚望。贤太守岳正莅莆主政后,于荔城井头街特立“多贤坊”,既是赞誉莆田之多贤,亦是借以引领凝聚美俗之举。
三是旌表节义牌坊增多。
汉以来,独尊儒教,历朝提倡儒家的忠孝节义礼教,形成以仁爱为核心的社会人伦关系准则,维持社会正常秩序。对表现突出的义士、节妇、孝子,由官府立坊赐额表彰,引导风俗。宋元明莆郡有多名义士、节妇,由郡县奉旨立坊旌表。
早在唐时,在乌石山前为孝友林希刘立“孝友坊”;元代为南宋抗金名将陈淬及其子仲刚立“忠孝坊”;宋绍兴十三年(1143)旌表孝子郭义重立“孝子坊”。元至正间,又旌表郭义重之孙郭道卿、郭廷伟。明景泰四年(1453),参政李顒重立之。南宋莆田举人柳昭度赴会试卒于外地。其妻翁氏守志事舅姑以孝闻,教二子皆登第。莆郡以至行闻于朝,表其坊曰:“孝义”。绍熙二年(1191),太守赵彦励重立之。据史志记载,明代奉敕旨为节妇立的“贞节坊”有十三座。明代知府王弼,还屡次制作板榜(公告牌),侑以羊酒,令各乡里老往劳深闺有妇行而不及旌表者。明天顺八年(1464),奉敕旨为义士柯文魁出米四百石账济,立“旌表义士坊”。景泰初,莆田吴起潜出谷一千石、米一百石赈济,巡按御史许士达奏闻,赐冠带。天顺初,莆田饥荒,起潜又以其父吴存道名出米四百石赈济,又奉敕旨为其立坊,曰“旌义”。饥荒之年捐米赈济,与今之救贫济困慈善行为无异也。
必须指出,古代忠、孝、节、义之类伦理道德,不可避免含有某些封建意识的糟粕,但其中具有民主性、人民性的观念,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美德。今日广泛倡导的诸如爱国主义、执政为民、廉洁奉公、公平正义、见义勇为、尊老爱幼、救死扶伤等观念意识,无不是儒家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与运用。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仍然是全党党员和公务人员必须信守的行动准则,这正是今日官场之大节与大义。“仁”是儒家文化的旗帜,仁者爱也。爱仍然是今天协调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我们反对扼杀人性的妇女丧夫孤守终身的“节妇”观念,同时蔑视放纵乱性的“淫妇”丑行。古代旌表节义的做法,总体上看是利大于弊的。 (阮其山)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