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方天若的两份答卷
【发布日期:2012-07-0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方天若是宋时榜眼,古莆田县历史名人。他写过许多文章,有文集五十卷,回答了人们的疑问,表白了自己的观点。其中两份答卷对我的学术研究影响深刻,笔者在这里一一进行介绍。
一份是《重刊兴化府志》即弘治志卷四十六《方天若传》说他“登绍圣四年(1097)进士。其廷对策大意,欲崇复熙、丰之制,谓lsquo;元祐大臣当一切诛杀而不诛杀,子弟当禁錮而不禁錮,资产当籍没而不籍没,古今政事无此义理rsquo;。时胡安国推明大学,以渐复三代为对,考官定其策第一;宰相章惇以其无诋元祐语,遂以何昌言第一,而方天若次之,置胡安国三。”熙、丰之制,即王安石变法期间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天若的答卷旗帜鲜明,坚决拥护之,要恢复被元祐大臣废除了的正确制度。与此同时,还主张对他们实行必要的打击,决不能姑息养奸。他答得好,很有水平,所以获得那科进士第二名,称为榜眼。
但是在十年前,这条记载对于我来说,却仅仅是孤零零的一个点;十年后才由一个点变成了一条线。我在学习宋仁宗庆历新政(1043-1045)时发现,据《长编》卷147记载,庆历四年三月下诏,“进士试三场,先策,次论,次诗赋”。以前是“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就这样,一联系方天若的榜眼廷对策言论方知,宋仁宗时所改革的考试制度,53年后还坚持着就有了重大的意义。它说明,范仲淹变法不是失败了,而是胜利了。过去说庆历新政失败了,那是因为人们历史研究还没有到位。
列宁称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变法把宋朝中期改革推向高潮,在经济文化诸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那时,兴化军三县涌现出了以蔡京为代表的一大批进士,旗帜鲜明地拥护王安石变法,显得很不简单,说明兴化军县办学高质量。
笔者是个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者。2002年退休后,时间多了,我就尽可能利用现有的历史资料去研究王安石变法,并从这年年底起,开始在《湄洲日报》等报刊陆续发表了《蔡京和王安石变法》、《蔡京四辅国》等拙作。但是相比之下,却是十年后的视野更加开阔了。并且清楚地认识到,宋中期变法从1043年起,至1125年蔡京病死流放途中止,长达82年。“南度临安”不确切,称为迁都临安才切合实际些。明朝迁都北京,我们不能以此时的明朝为“北明”。同样,宋朝迁都临安,我们也不能以此时的宋朝为“南宋”。过去人们之所以不能正确评价王安石变法,甚至还有人要王安石为“北宋的灭亡负责”,还有一个原因,就在于把宋朝的历史给割断了。这是我对方天若的第一个答卷有特别感情的地方。
方天若的另一个答卷是《木兰水利记》,记载了木兰陂水利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笔者近十几年十分重视地方史研究,对木兰陂水利工程也立项研究,但是却写不成,只觉得材料不够。这次好了,我终于从莆田市政协新近出的《蔡京史论选编》一书中读到了这个记载,了解了这个工程的全过程。我要是一个戏剧家,那么编出来的莆仙戏《木兰陂颂》就一定会在八闽大地,甚至大江南北到处传颂王安石变法。这是因为读了该文,我方知这个水利工程不仅耗资巨大,而且洋溢着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人民群众改天换地的首创精神,实在是太伟大了!
首先,从两个文明建设来说,宋朝中期的改革起初是从精神文明建设开始的。“抑侥幸”、“精贡举”,进行上层建筑领域政治思想建设,提高进士和殿试者的政治地位等,都属于精神文明建设。所以,从庆历六年开始,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制进入政府部门工作的多了。例如据弘治志记载统计:960-1042年82年,兴化军进士93人,其中莆田县63,仙游县24,兴化县6;1046-1070仅仅24年,兴化军就有94人,其中莆田县67,仙游县23,兴化县4。以后,那是越来越多了。兴化军如此,全国各地也是如此。
熙宁二年(1069)开始的王安石变法是大张旗鼓进行物质文明建设,把改革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而且《农田水利法》等得到了举国上下的热烈响应,掀起了农田水利建设的新高潮。在那时,一万多个水利工程在神州大地顺利竣工,迎来了宋朝中后期经济,特别是南方经济的繁荣昌盛。所以,王安石变法以后,社会矛盾有了缓和,客户由宋初占全国总人口的40%降为30%左右,许多农民得到了土地,变成了主户;军队战斗力也增强了;而且还通过保甲法让许多农民平时“习学武艺”,实现了孔夫子藏兵于民的理想。总之,王安石变法好处多,成就大,效果显著,所以在宋朝后来的历史上才有“崇宁”这个年号。
其次,历史研究可以兴国,庆历新政以后82年中国的变化说明了这一点;历史研究也可以误国,元朝统治者在很长时间里不敢开科取士说明了这一点。其原因从元人编写的《宋史》中可以看出一点点信息。在书中,当年王安石变法的干将都没有好下场,不是奸臣,便是佞臣,散布的显然是开科取士“危险论”。其结果,全国各地郡、县学校设施、学田等遭到了空前的破坏。例如据弘治志卷二十八元统二年(1334)写的《兴化路兴学记》说:“异时学租几万斛,著录生数千指,视他州为盛。革命以来,我疆侵于浮图、豪右者什九。五十年间渐次兴复,仅得十之二,难矣哉!”令人触目惊心。
既然有开科取士危险论,那么在元代,对宋中期改革的风云人物进行“围剿”,势在必行,无非是搞得他们各个灰溜溜的,流芳百世者反而变成了“遗臭万年”,甚至于连他们自己的子孙也不敢抬头相认!就这样,宋代历史上的许多冤案往往是这些不学无术的元代人搞的。别看他们愚昧无知,但是篡改起历史来却是心狠手辣,十分内行!所以在这里,笔者要狠狠骂他们几下,为宋代那些坚持改革的人们说说公道话。
总之,读了方天若的《木兰水利记》,感觉不一样了。过去只知道7万緍,14家70万緍人家记载没有说,我也就一无所知了。现在知道了,而且还有填塘、护陂等等方面记载,让我终于得出了这是宋人在进行史无前例的物质文明建设的结论。这说明,“巧媳妇难煮无米之炊”,历史研究不能凭借自己主观想象去胡说八道,而一旦历史资料到手,那就如虎添翼,话就多了。
在这里值得说明的是,笔者是个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工作者。1963年秋季,笔者到大学历史系本科学习,接受专业训练,至今刚好50年。在50年里,祖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笔者的学术研究也实现了两次重大的突破:20年后即1983年底,笔者应用马克思的人口变化规律理论研究历史,发现1368年明朝建立以后中国人口发生了规律性变化。于是,有体会就动笔,写出《试论明清城乡人口的变化》一文,提出了中国资本主义“明建立说”。后来这篇拙作被采用,发表于《中学历史教学》1986年第四期上。
另一个突破是今年,笔者在学习时发现,宋朝中期改革从庆历新政(1043-1045)始,至靖康元年(1125)蔡京病死流放途中止,长达82年。巴黎公社存在时间仅仅几十天,马克思就总结出了许多历史经验。所以,这次换一种思维,学习马克思的研究方法,对宋82年改革来一番研究,成果接踵而至,甚至还认为中国历史上也有文艺复兴,实在是太幸运了!6月5日《莆田晚报》发表笔者的拙作《庆历新政和兴化军三县教育的变化》,把新的研究信息传递了出去。历史研究就是这样,许多时候仅仅是方法问题,方法对了,研究问题迎刃而解;方法不对,不仅出不了成果,还会自以为是,想当然骂人,把自己伟大的民族历史说成是难以想象的落后。所以,在总结近半个世纪学术研究的生活之后,笔者特地写了这些,奉献给读者,希望读者朋友们不要把历史研究看成是高不可攀的事情。 (林劲松)

分享至:
打印】  【关闭